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城市化的全球地位和均衡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0-11-17 08:59:31  


 
  城市化是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的結合點

  文章表示,2008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政府出台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在全球普遍陷入衰退的情況下,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回升。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突出的問題是,外部需求持續低迷和國內一些領域產能過剩並存,貨幣信貸投放規模較大和實體經濟缺乏新增長點,使宏觀經濟面臨資產泡沫化風險。

  由於預期因素的主導,以本幣數量增加為標誌的資本淨流入增大,加大了資產價格上漲壓力。於是有人提出,中國有可能重蹈日本“失落十年”老路。

  出現這種現象是基本不可能的,因為中國與日本處於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比如:中國2009年的城市化率約為46.7%,而日本1988年的城市化率為62.1%,僅此一項指標,就可以看到中國仍有巨大的內部發展空間。

  對於2010年及今後的經濟政策來說,最為可喜的是,在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問題上各方面終於獲得共識。穩步推進城市化進程,是中國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未來中長期政策的重要結合點。這是一項意義極其重大的決策。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現實課題,是穩定擴大內需、防止資產泡沫和抑制產能過剩。擴大內需政策的目的之一,是彌補外需減少進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但抑制產能過剩則意味就業崗位的縮減;同時,擴大內需意味貨幣供應量繼續增加,而在微觀經濟主體面臨投資方向選擇困難且市場回報率不確定時,會更傾向於從事投機性的避險行為。由此看來,孤立處理三個宏觀問題中的任何一項都十分困難。

  穩步推進城市化則可能獲得解決這三個難題的更大回旋餘地。從需求角度看,城市化的推進將創造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一方面,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住房投資需求將繼續增長,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加特別是中等收入階層人數逐步上升,無疑會帶來新的消費需求,對普通消費品、耐用消費品和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需求將大大增加。

  從供給角度看,城市化所帶來的投資需求將有利於消化過剩的產能。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鋼鐵、水泥等行業存在大量過剩生產能力,將這些生產能力進行兼並重組和提高生產集中度是必要的,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強力推進也會使社會短期成本很高。城市化創造出的投資需求,是消化這些“過剩”生產能力的主要渠道。

  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化創造的需求,將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重要導向作用,基礎設施、製造業、營銷網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將獲得更加明確的生產方向。從金融體系的資金狀況來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2008年至2009年信貸投放量累計高達10萬億元,2010年前三季度信貸投放達到6.3萬億元,這是史無前例的。

  已經投放的大量流動性需要有效消化。如果沒有實體經濟擴張的支撐,流動性過剩帶來的可能是另一輪資產價格泡沫。在明確的城市化政策導向下,巨大的流動性可能不再過多進入到黃金、石油或資本市場,而是流入到與實體經濟緊密關聯的建設領域。這樣,中國宏觀經濟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局面,城市化健康發展恰恰能將流動性配置到恰當的實體經濟領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