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開明國語課本》火爆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0-12-12 09:31:46  


資料圖片:著名畫家昔日在上海合影。左起:張樂平、顔文樑、唐雲、豐子愷、林風眠、張充仁。
 
  2005年1月,三套老課本作為“上海圖書館館藏拂塵”系列圖書,重印面世。幾年間,課本的銷售一直不溫不火,到2008年,銷售突然呈現上揚的趨勢,其中《開明國語課本》賣到脫銷。“那以後我們觀望了一陣,因為要加印的話要達到一定的批量。從前兩個月開始,詢問、訂購、郵購,甚至上門要買這本書的人越來越多。到了近一個月,持續火爆,團體和個人詢問、訂購的頻率越來越高,書店訂購也非常踴躍。訂購電話遠到新疆、東北都有,長三角最多。在淘寶網上這幾天也賣出了幾千册,而且是溢價再賣,當當網上也早就斷貨了,於是我們決定加印。”王明海告訴記者。

  第一批加印了5000册,被一搶而空。“我們又印了8000册,現在也沒了。第三批,我們根據市場需要再印一萬册。我們還是想盡可能保守一點,不會像運作暢銷書那樣漫天鋪貨。”趙炬說。

初秋美人蕉開得正盛

  “生了幾天病,費了母親不少精神。她看護著我一刻不離,直到我好了她才安心。同學來看我,贈我好花,他們的情意多少殷勤。我真說不盡,怎樣感激同學和母親!”這是《開明國語課本》中一篇課文的內容:一個名叫鐘良的同學病好後,新作了上面這首詩歌。先生看了他的詩歌,對他說:“這是你的真經驗,做得不壞,抄上學校新聞去吧。”

  在這套書再版的序中,葉聖陶先生的兒子葉至善寫道:“父親寫的課本,尤其是歌謠,有些我還能背誦;豐先生繪的插圖,我還能記得一些輪廓。初小第一册第一課只兩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們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師的口吻。……把這兩句放在第一册開頭,似乎還有些講究。開學那天,初小一年級生是頭一回跨進學校,覺得什麼都既新鮮又陌生。見著老師,他們上前去鞠了躬,問了好;老師微笑著歡迎他們。等到上國語課,老師發下課本,他們翻開一看,方才那溫馨的一刹那原來已經寫上課本了,還有像快照似的插圖哩。插圖上畫著校園的一角,葉綠花紅的美人蕉開得正盛,正是初秋的時節。教課的老師如果善於啟發,定能使孩子們感到學習的快活,逐漸養成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

  “這樣的課本是對傳統的一種接續,彌補了現在語文課本的一些缺失。孩子們對其中的內容覺得很親切,也很有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禮貌、親情、友愛、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學到如何處理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大人和小孩的關係、個人和群體的關係等等。”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小學退休語文教師雷曉幻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07年,這套老課本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學、上海師大第一附屬小學作為課外讀本,讓三、四年級的小學生閱讀。“試驗下來效果很好,孩子們讀了以後確實有明顯的改變。到現在還會有學生找到我,來談當時閱讀的愉快體驗。”雷曉幻說。

  “開蒙教育就是教一些簡單的、普遍的基本價值,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禮貌、善良、正直,言談舉止都合乎規範等等。這些東西近幾十年來被破壞了,大家希望恢復它,也在思考如何從小孩開始,重新塑造中國人的人格形象,包括知識、教養、價值、人格的修養,教育就是幹這個事情的。而民國時期的人已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做過這樣的事情了。”上海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張閎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開明國語課本》的突然火爆,在張閎看來,是因為民國時期的教材具有現代感,同時又跟傳統的東西相關聯,是比較合適的傳遞一些基本價值的載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