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北京為何不能“哥本哈根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31 09:53:25 |
根據北京的治堵方案,在市內要興建和鼓勵興建幾十萬個車位。這和西方大城市紛紛消減市區車位的政策也南轅北轍。這幾十萬個車位所占用的土地資源,大致能為幾十萬低收入階層建設保障房。在市內大規模建設這種小面積的保障房,可以把大量中低收入階層請回市中心,使他們能步行或騎車上班,大大減緩交通壓力。另外,三環路內的居民區,只要公交四通八達,就應該原則上取消停車位。喜歡開車的人自可以遷往郊外。 與此同時,建立密集的軌道通勤網絡,在各個地鐵站設立公共自行車站。在遠郊的人可以騎車到車站搭車進城,出站後再步行或騎車到達目的地。當然,更重要的是加大開車的成本,並把一些市中心的繁華街區,設置為機動車禁行區。這樣,機動車就很難立足。當騎車和乘公交比開車又便宜又快又方便時,人們就會放棄開車。可惜,所有這一切常識性的措施,都不在治堵的考慮之列。 把哥本哈根這一百萬人口的小城市的自行車模式植入北京並不容易。這也是聘請專家精心設計的道理所在。但是,像紐約這種和北京規模相當、又毫無自行車傳統的城市,都把揚.蓋爾這樣的哥本哈根專家奉為上賓,把一些通衢大道改造為非機動車道,致使自行車使用率年年看漲。北京有悠久的自行車傳統,公路硬件其實比紐約還好。但是,許多人本能地以城市規模為借口,還沒有研究,就稱“哥本哈根化”“不適合中國國情”。以這種固步自封的心態,怎麼可能走出“首堵”呢? 作者是美國波士頓薩福克(Suffolk)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2010-12-31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