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懷疑”成部分中國人生活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1-01-18 12:07:00  


 
  A:具體的困難主要因為和老百姓的關係,基層政府一般處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第一線,和老百姓的衝突會經常發生,小事情也會變成大事情。基層幹部也很累、很辛苦,面對的是直接的群眾。不像上層領導隔了一層,相對好處理一些,所以基層一般發生和老百姓的矛盾時,特別需要上級領導及時介入。一方面能夠指導基層幹部如何正確對待,同時也能夠全面看到問題所在,能夠介入解決一些問題。再回到浙江樂清村長之死這個案例上,村長被碾死事件直接和“徵地”有關。建廠的徵地補償夠不夠?如果存在問題,那麼政府要承擔責任,上級領導需要緩解村民情緒,指導鄉村一級的幹部解決問題、維護農民的基本利益。

  Q:公信力下降,是否到了一個比較危險的階段?

  A:從目前來看,我覺得現有的衝突主要是內部矛盾,處理利益關係調整上的問題。群體性事件,爭利不爭權。大部分是利益引起,維護自己權益。中央提出要善於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我們在市場經濟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必然部分農村土地涉及到征用,農民被徵地後被補償多少合適,這些問題上需要有法制的規定。

  現在舊的拆遷法被批評很多,但新的拆遷法遲遲沒有出台。這說明問題很複雜。農民維權不僅是土地拆遷,還涉及到陵權、礦權和當地老百姓的關係、環境污染問題等。

  市場競爭焦慮讓人與人疏離

  Q:除了官民之間的信任,其實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目前也普遍缺乏信任,比如為爭房產,親人之間也能反目成仇;去醫院看病,患者不相信醫生等。

  A:公民之間的關係反映了我們面臨的社會轉型期的一個問題:市場競爭的焦慮。市場競爭引起的焦慮彌漫在這個社會。以前階級鬥爭時,通過政治運動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改革開放後不搞政治運動了,進入市場經濟階段了,個人要有上升的通道需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於是,每個人都想爭到自己的利益,很短視,別人獲得的自己沒獲得,就會有焦慮感和失落感,容易在眼前利益爭奪下,互相不信任。

  由此出發,又產生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也就是與特殊利益集團的對立情緒,進一步產生仇官、仇富情緒。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加以疏導,要建立文明的精神,道德規範,要從物質主義、享受主義和金錢至上的思想中解脫出來,更多關注人文精神,要有精神的追求,精神的關懷,把公民的精神層面提得更高一些。

  人際關係在社會轉型期間,總會有一個調節的過程。所以這里面需要有一個社會基層的自治,社會的問題交給社會自己治理。公民之間要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監督,要形成公民社會的規則。

  Q:從精神層面上而言,信任缺失的後果是什麼?

  A:現在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人們的信任感低,失落感增多,就是說即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人和人比還是會有失落、幸福感比較低,缺少滿足感。人對物質的追求需要滿足感,對人與人競爭結果的公平性感到不滿。這種情緒是在競爭中人的本性都可能有的。需要我們社會加以引導和疏導,正確的社會管理。政府適當管理,有一個仲裁的機構滿足人們對公平的調節。

  總之,我們需要從法制、建立公民社會等多方面努力,才能重構信任,獲得幸福。(國際先驅導報 實習記者胡萍萍對本文亦有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