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災後重建難振日本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1-03-16 08:42:27  


這次地震將對日本乃至全球的產業經濟格局帶來深遠變化,等待日本的是更長期的挑戰。
  中評社北京3月16日讯/許多人把此次日本災後經濟前景與二戰後和阪神大地震後的情形相比,認為日本二戰後和阪神大地震後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災後重建的需求拉動。不過,全球經濟產業格局的迥異很可能讓這次有很大的不同。中國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如是說。

  文章分析,首先,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迅速走出戰敗後的陰影中,迅速恢復經濟實力,並為高速增長奠定基礎,其機理非“重建”可以簡單概括,除自身的經濟基礎及勞動力和資本充裕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使日本經濟命運有了奇跡般的轉機。

  三大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是二戰初期,美國在全球推行“馬歇爾計劃”,日本成為美國亞洲戰略的重點扶持對象。二是二戰後日本在實現“經濟自立”的戰略指引下,大規模進行經濟結構改革和工業體系建設。三是日本選擇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實現趕超。

  再來對比一下1995年阪神大地震。阪神處於日本的重要工業帶,那裡集聚著日本重要的臨港工業,阪神地震對於日本製造業和交通運輸造成了嚴重影響,據估算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大約10萬億日元,占當時日本GDP的2.5%。儘管遭受了如此嚴重的經濟損失,但在強勁的重建需求推動下,地震發生當季實際GDP環比增長1.2%,而且此後一季度環比增長率加速至5.1%。阪神能迅速從災害中走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日本的債務餘額對GDP之比為90%左右,政府財政赤字與GDP之比為5.4%,財力足以讓日本政府花費20萬億日元用於實施創新復興計劃。

  此次“3•11”日本大地震所處的東海岸地區,儘管經濟規模僅占到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左右,但集中了日本大量鋼鐵業、石化業、製造業、核電工業等日本重點產業和支柱行業,被稱為“京濱工業地帶”,地震導致的企業停產,運輸障礙以及能源短期供應中斷將會對日本製造業乃至日本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全球產業和經濟格局的改變也讓日本如今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從重建的財力看,無論是債務總額與GDP之比、財政赤字與GDP之比,還是國債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發達國家中最差的國家,財政與債務已經岌岌可危,政府沒有充足的財力用於規模重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