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比利時:政府難產並不可怕

http://www.CRNTT.com   2011-05-09 09:46:10  


 
  天主教魯汶大學哲學教授、哈佛大學客座講師菲利普.範.帕裡基斯(Philippe Van Parijs)參加了布魯塞爾的遊行,他表示,“當兩個語言群體處於平等地位時,要實現民主就會面對根深蒂固的困難。在比利時,我們的政治體制存在分裂,政黨的組織以語言為基礎,他們用激烈的言辭相互抨擊。我對這些政治家解決問題的方式表示遺憾。”

  更加諷刺的是,近10年來,無論聯邦政府決定採取什麼措施,都沒有錢去執行任何聯邦決策。

  2.“荷語富人”不想為“法語窮人”埋單,聯邦政府連年赤字

  語言選區的對立背後,也有著非常現實的經濟考量。目前,比利時財政由聯邦政府撥款提供給地方州郡使用,但是這些款項數額過於巨大,近年來的撥款結束後,聯邦政府沒有“餘糧”執行其他決議的狀況頻出。

  而長期以來,佛蘭芒區一直希望削減撥款,讓地方政府自給自足:自己提高稅收並對此負責;法語區則希望維持現狀,北方希望少給中央掏錢,而南方卻希望中央多補貼,雙方難以在次點上達成共識,聯邦政府也持續出現赤字開支,頻頻放債,截至2010年底,比利時的公共債務已經占經濟產值的97.2%,在歐元區國家中僅次於希臘和意大利。中央政府無事可做,更沒錢可付。

  3.城市自治和社區自治形態由來已久,國家“比利時”是大國妥協拼凑的產物

  在歐洲的歷史中,“比利時”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詞匯,它既不是一個地理名詞,也不是一個民族稱呼。在中世紀時期,它屬於泛尼德蘭地區,地處歐洲腹心,商路四通八達又易攻難守,四周諸侯勢強地方貴族始終無法做大,工商業發達又鼓勵了市民階層、手工業主、商人的發展,最後形成了以城市社區為單位的自治政治形態。

  今天的比利時則是歐洲列強在1830年為了削弱荷蘭,平衡法、德、英等大國利益所作妥協的結果。說荷語的佛拉芒人、說法語的瓦龍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德語居民被捏合在一起。由於這片土地上的民眾早已習慣了沒有國家的生活,也並未有所反彈。

  □ 沒了政府,還有整個歐盟

  1.“全球化讓一個有凝聚力的民族國家消失”

  比利時自建國以來,當中立國逃避大國紛爭一直是部分德語、荷蘭語和法語公民們的共同心願。戰後歐洲從煤鋼聯盟走向歐盟的一體化實踐更是消解了比利時政府政治和安全上的職責。今天的布魯塞爾,聚集了歐盟總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以及大大小小約1400家國際非政府組織,它們的存在其實和荷語區、法語區一樣分薄了比利時政府權力,使比利時的國家色彩更加淡化。“全球化讓一個有凝聚力的民族國家消失”——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德.沃爾斯接受《時代》採訪時表示。

  2.80%原料靠進口,50%工業品靠出口,歐洲經濟遠比本國經濟重要

  至於經濟領域,比利時從來就不存在一個嚴格意義的國內市場,因此也就產生不出對政府經濟職能的迫切需要。一千多萬人口的比利時不是一個能夠提供巨大內需的國內市場,其資本和經營的國際化可以追溯到12世紀。2006年比利時外貿海運裝貨量達到9361萬噸,卸貨量1.26億噸;2007年僅旅遊業就接待外國遊客2985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總數近3倍;2008年全國進出口總額為6425億歐元,其中出口3233億歐元。這個80%的原料靠進口、50%以上的工業產品供出口的高度工業化國家,是在將自己的國門徹底開放和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

  既然國民經濟對比利時的價值遠沒有區域經濟或世界經濟大,比利時民眾關心歐盟經社理事會變更遠甚於關心本國政府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