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如何看待屠呦呦獲獎?

http://www.CRNTT.com   2011-09-26 10:00:33  


 
  不能否認青蒿素的發現跟中醫藥有相當關係

  饒毅教授在這篇《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中,梳理了青蒿素發現的來龍去脈,並聲稱“在古代和近現代中文文獻及醫療實踐中,可能還有尚待重新發現的珍寶。”,而屠呦呦的成果如獲得世界肯定“將有利於中國和世界認識中藥是尚未充分開發的寶庫”。在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後,學者錢鋼等也在微博上強調屠呦呦“當年在實驗中陷入困境,最後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找到線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這才做出了挽救幾百萬人生命的成果。

  對此說法,其實早有爭議。反對中醫者認為不能誇大中醫藥古籍在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例如,他們認為,雖然部分中醫藥方里有青蒿治瘧疾的方子,但是基本上都是按傳統的中藥用法加熱煎服,這將破壞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從而失去治療作用,因此在中醫藥的實踐歷史上,可以說青蒿沒有起到治瘧疾的作用。而明確記載青蒿治“瘧疾寒熱”、並引用葛洪的“肘後方”中使用方法的中藥大典《本草綱目》,則根本就是搞錯了藥的種類——李時珍認為能用來治瘧疾的“香蒿”青蒿,實際上並不含有治瘧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而另一種李時珍沒有提到有治瘧疾作用的“臭蒿”黃花蒿,才是真正含有青蒿素的有效藥物,並認為“青蒿素”實際上應該叫做“黃花蒿素”。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就是持這種觀點。

  不過,上述的反對觀點可能有所偏頗。饒毅稱:“青蒿不僅記載於古代中藥書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國民間也有使用的記錄。”有資料顯示,江蘇高郵縣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瘧疾的做法。雙氫青蒿素發明人李英回憶稱,1958年高郵就有用青蒿汆湯治療瘧疾的記錄,在1969年,當地農村醫生和群眾還利用當地青蒿開展瘧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0年代的某些實驗顯示,某些提取工藝不存在提取溫度超過60ºC,有效成分就會被破壞的現象,該地區青蒿的療效或許與此有關。

  而關於青蒿和黃花蒿“張冠李戴”的問題,據2009年出版的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稱,這是當初日本植物學家在編訂草本植物的英文名稱時,誤將青蒿系到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下,而黃花蒿則被定名為Artemisia annua Linn。實際上,根據李時珍描述的植物性狀,日本學者定名有誤,青蒿其實就是Artemisia annua Linn,即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種有效藥物。而Artemisia apiace ahance則是另一種不相幹的植物邪蒿。至於“黃花蒿”,屠呦呦認為另有其物,而據有的學者研究,黃花蒿可能是青蒿的晚出異名,《本草綱目》對兩者的記載都是“味苦”,兩者實際為一回事。

  因此,屠呦呦認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並未弄錯,所載“青蒿”即含有青蒿素的正品。屠呦呦認為,《肘後備急方》及《本草綱目》對青蒿素的發現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但是,青蒿在歷史上確實並未成為廣泛有效的抗瘧藥物

  不過,即便青蒿素的發明與中醫典籍的記載有相當關係,即便直接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實踐確實有過,但在中國歷史上。青蒿確實並未成為過廣泛使用並被證明有效的抗瘧藥物。即便在《本草綱目》出現以後,中國的瘧疾肆虐情況依然嚴重——如明嘉靖四十年(1561)永寧爆發瘧疾,“疫死千人”;萬歷三十一年,瘧疾又流行於浙江的嘉興地區,“瘧疾盛行,腹腫則死”。1693年,清康熙帝患瘧疾,當時所有宮廷禦醫和民間中醫都束手無策,後吃法國傳教士提供的金雞納樹皮粉末(抗瘧藥奎寧的原料)而康復,於是斥中醫為“南方庸醫”。直到新中國建國前夕,中國有瘧疾病人三千萬,當時每年病死有數十萬,故位五大傳染病之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