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辛亥百年遺產:幾個層面的觀察

http://www.CRNTT.com   2011-10-10 10:25:13  


辛亥革命歷史圖片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訊/“……晚清中國人實際上經歷的探索過程是‘西化’-‘反西化’-‘現代化’。在經歷了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文化’浩劫之後,辛亥革命成為一場純粹的‘制度革命’,它既無‘西化’色彩,也無‘反西化’色彩。它不去‘刺孔子’,更不‘頌秦王’,而就是要改‘秦制’。它追求的就是民主共和的普世價值、是現代化(尤其是政治現代化)。”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輝撰文《辛亥百年遺產:幾個層面的觀察(上)》如是說,詳論如下:

  辛亥百年,人們已經寫了浩如煙海的文字;百年辛亥,人們依然還有太多的話要說。一百年來,在國難當頭、強敵入侵時,人們為“民族”而戰鬥;因積貧積弱、溫飽難求故,人們為“民生”而拼搏;當國家自立、國民脫貧後,對“民權”的追求又強烈起來。只要民主前賢、共和先烈的理想未能完全實現,“辛亥情結”就會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

近代中國的發展非“三階段”而是“兩條線”

  過去人們對辛亥革命的許多細節不甚了解,予以辨析絕對是必要的。但是過去對這段歷史的大背景也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描述,這恐怕更應該反思。

  例如,過去人們常從“中西文化碰撞”的角度看近代史,於是流行一種“三階段”的叙事:洋務運動時國人熱衷於船堅炮利,學習西方的“器物”;戊戌、辛亥國人由改良而革命,是學習西方的“制度”;而以五四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則達到最高層次,開始“改造國民性”,學西方的“文化”了。

  這種把“文化”列為最高層次的“三階段”論反映了一種文化決定論的觀點。但它未必符合事實。筆者曾指出:其實鴉片戰爭後一些先進國人對西方“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的共和民主“制度”產生羨慕,並不晚於國人重視器物層面的“船堅炮利”,而像劉錫鴻那樣反感西方“器物”,卻對西方“政教”私下稱羨不已的現象也並不罕見。但是,最為重要的反證應該是太平天國:作為基督教這一“文化”在華造成巨大影響的事件,太平天國早在洋務運動之前就震撼了神州。今天的“新儒家”常責怪民初新文化運動反儒。其實太平天國對“儒家文化”的極端排斥和禁毀,對“基督教文化”的狂熱信仰和推行,都比被今人稱為“激進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要激烈得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太平天國在“器物”和“制度”兩方面卻沒有什麼“進步”可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