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營書店為何總是岌岌可危?

http://www.CRNTT.com   2011-11-03 10:56:54  


近年來,各種民營連鎖書店都相繼因為欠薪而關門或是被收購。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訊/10月29日,位於北京的兩家“光合作用”直營店關門,號稱“擁有全國最大連鎖渠道”的光合作用書店,最終也未能擺脫民營書店倒閉破產的風潮。同樣面對著網絡書店的衝擊和閱讀方式多元化的影響,為何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始終屹立不倒,民營書業卻岌岌可危?

  ■ 民營書店擺脫不了的“原罪”

  計劃經濟時期,“新華書店包發行”

  民營書店的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圖書發行體制改革,而在此之前的圖書發行歷史中,於1937年創立,擁有毛澤東題字這一金字招牌的國營書店新華書店占據了巨大的篇幅。1949年以前,大部分的縣城基本沒有書店,少數私營書店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從1950年到1956年,以新華書店為主的圖書發行體系逐步形成,到1956年,原有的2400多處私營書店公私合營後再並入新華書店系統,由此形成了由新華書店獨家壟斷的圖書發行體制。“出版社管出版,新華書店包發行”的情況,直到80年代初期才有所改變。

  改革開放後,“二渠道”搞批發還得帶上“紅帽子”

  直到1980年12月,民營資本才從政策上獲得了進入圖書零售領域的許可。儘管政策上開放民營資本進入,但民營書店從一開始就遇到了諸多阻力。按照當時的政策,圖書批發壟斷在國營書店手上,民營書店要麼得從國營書店進貨,要麼就必須找到一個國有單位掛靠,帶一頂集體企業的“紅帽子”,每年需向主管單位上繳“管理費”。“紅帽子”只是給了運營的准入資格,民營書店的產權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從法律意義上講,書店屬於不屬於個人財產,而是集體財產。

  1988年的“三放一聯”(放權承包;放開批發渠道;放開購銷形式和批發折扣;推進橫向經濟聯合),1996年的“三建一轉”(即建立圖書批銷中心、建立代理制、建立發行企業集團,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等改革政策的出台,二級批發權限的獲得,才讓民營書店的經營範圍得以擴大。儘管如此,相對於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的“主渠道”而言,民營書店卻被冠以帶有歧視性意味的“二渠道”之名,“戴紅帽子”從事二級批發也必須進入指定的經營場所。直到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修改《出版物市場管理暫行規定》,取消圖書訂貨會,全國書市對參展單位所有制的限制,民營書店才在政策上獲得了與國營新華書店平等的市場地位。

  ■ 市場准入後,看不見的歧視仍在

  占圖書市場銷售額40%的教輔市場被新華書店壟斷

  雖然從政策上民營書店與國營新華書店獲得了平等地位,但在現實環境中,看不見的歧視依然難以消除。在民營書店紛紛倒閉之時,新華書店之所以能傲然不倒,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所把持的教材銷售領域保證了每年的利潤。本來應該是“哪裡發行的利潤多,哪裡的競爭越厲害”,但在教材領域,出版管理部門制定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總發行這種壟斷模式長期存在。由壟斷所造成的高昂價格更是讓教材領域連續多年成為十大暴利行業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