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藏匯於國”轉向“藏匯於民”

http://www.CRNTT.com   2011-12-28 08:26:30  


 
  文章表示,官方債權大國帶來了較大的集中風險管理問題。經濟不斷累積以國際性貨幣持有的外國流動債權,所產生的貨幣不匹配將使國內金融市場的投資組合難以實現均衡,也使貨幣當局對貨幣和流動性的管理變得更加困難。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中國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這使中國的基礎貨幣供應被動受制於外匯供求,大大增加了基礎貨幣調控的難度。近年來,外匯占款存量占基礎貨幣存量的比例不斷提高,2006年已經達到108.49%,而外匯占款增量占基礎貨幣增量的比例,在2001年、2003年就超出了100%,2004年、2005年甚至超過200%。

  另一方面,央行還面臨“不可能三角悖論”。在資本跨國流動渠道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提高利率會吸引以套匯、套利或套價為目的的國際投機資本更大規模流入,這反過來會加大衝銷壓力。也就是說,在國際資本流動自由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們試圖穩定匯率,就必然難以繞開“不可能三角困境”,貨幣政策自主性受到嚴重挑戰。

  從這個層面上講,同樣是出口和順差大國的日本經驗值得借鑒。近些年,日本積極推動向“私人債權大國”轉型,日本官方儲備資產只占日本對外資產比重的17.6%。1980年日本修改《外匯法》,規定外幣存款自由化、外幣借款自由化、允許自由外匯交易。2005年提出由“貿易立國”戰略向“投資立國”戰略轉變,以提高對外資產收益率為中心,改善國際投資的結構和質量,提出要到2030年力圖把所得收支盈餘對GDP的比率提高一倍。為此,日本積極消除對外直接投資的各種障礙,促進直接投資雙向擴大。近5年日本每年海外證券利息收入在500億美元以上,日本企業的資本利得及海外進賬也極其巨大,所得收支盈餘已經成為日本重要的外匯儲備來源。可見,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性質的區分才是決定一國外儲結構的關鍵所在。

  文章認為,對中國而言,如何改變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結構,真正實現從“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的路徑轉變意義重大。在對外匯儲備結構考察中需要關注四大關係,即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的比例;美元儲備與非美貨幣儲備的比例;流動性高的資產與收益率高的資產的比例;放在美國銀行和分散放在其他國家銀行的儲備資產的比例。這四大比例關係可以概括為:安全性、真實性、流動性、盈利性四原則。

  在這四大比例關係中,第一位是官方儲備與民間儲備的比例。儲備的重點放在民間不僅僅是“藏匯於民”那樣簡單,它首先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財富水平、儲備水平和匯率水平是否真實。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定價權越來越不依靠政府,只有民間儲備大於官方外匯儲備時,這個國家真正富強了,當企業和老百姓敢於持有外匯資產才說明他對本國貨幣更有信心,這個國家的匯率才是真實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