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孫立平:政治體制改革處於中心地位 | |
http://www.CRNTT.com 2012-03-14 10:35:06 |
政治體制改革處於中心地位 要在深層次上解決我國社會中的種種弊端,要為公平正義取向的改革創造條件,政治體制改革在未來的改革中要處於中心的位置。政治體制改革之所以要處於中心位置,不僅是因為在過去這些年的改革中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更重要的是,現在社會中許多弊端背後真正的原因,實際上就是政治體制問題。而且,現在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如果說在改革初期,阻力主要是來自意識形態的話,那麼在今天,改革的阻力已經主要是來自現有的既得利益格局。沒有政治體制改革,就無法打破這種既得利益格局,真正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而下一輪改革的實質性問題也就在這裡。如果說在改什麼的問題上有分歧的話,說得明確一點,這種分歧無非就是集中在政治體制改革上。 現在有人將這種分歧概括為,在政治上是走西方化、模仿美歐的路,還是應該建設有中國政治特色的現代國家。其實,這是將政治體制改革過於意識形態化。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但不應該將諸如市場等經濟體制中的問題意識形態化,政治體制改革中的許多問題也不能過分意識形態化。比如,前些年我們就提出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下述內容:領導幹部財產公示,財政透明與監督,重大立法和決策的辯論與質詢制度。試問,這與“西方化”或“中國特色”有什麼關係?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出發點和標準,是看能不能解決我們社會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應當是“西方化”還是“中國特色”。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無論是“西方化的”還是“中國特色的”,都是好的,都是應當推進的,否則,就是應當拒絕的。如果從這樣的基點出發,在改什麼的問題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分歧。比如,實現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的問題;通過法治建設,一方面約束公權力,另一方面促進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形成的問題;在經濟上破除壟斷,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問題;進行社會建設,尤其是各類社會組織發育的問題;形成人們表達自己利益的機制,促進市場中公平分配的問題;轉變政府職能,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等等,在這樣的一些問題上,應當說,在整個社會中,是有著基本共識的。 其實,就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來說,無論叫不叫政治體制改革,關於權力,有三個問題都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解決的時候,即,提升政府權威,監督和制約權力,明確權力邊界。 有人對政治體制改革之所以有種種擔心,往往是由於害怕在政治體制改革中,政府的權力會受到削弱,而在目前轉型期的中國,無論是在經濟發展還是維護社會秩序上,都需要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誤解。現在許多人都在批評這些年政府的權力膨脹得太快。這當然是一個事實。有人說,現在政府的權力已經到了無堅不摧、無事不成、無孔不入甚至是無利不謀的程度。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快速膨脹的權力本身是非常脆弱的。這種脆弱性的表現之一,就是政府權威的不斷下降以及由此造成的權力本身的低效和失控。 所謂政府權威,至少有這樣幾種含義。一是指對權力的一種自願的服從和支持;二是指權力的有效性,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政府有沒有權威;三是指對下級政府和官員的控制和約束能力,即上級政府的指令能不能被下級政府和官員有效執行。從這三重意義上來說,目前中國政府的權威很難說是很高的。現在政府不斷膨脹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外強中幹。我在關於社會潰敗的分析中就指出過,這個不斷膨脹的權力最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內部失控。所謂政令不出中南海,所謂硬性的指標考核,所謂一票否決,現在甚至出現的就地免職的要求,其實就是權力失控的表征。在目前的權力體系中,權力的“蜂窩化”、部門化都是削弱權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一些壟斷部門和大型國企,已經越來越具有獨斷專行的特征,甚至形成部門割據的現象。此外,近些年由於政府形象不佳,社會對政府權力的認同也成了問題,政府的公信力在不斷喪失。結果就是權威基礎不斷削弱。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政府是應當有權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政府權威基礎的重建。這不但不是削弱政府的能力,而是強化政府的能力。 但政府權威的強化,必須以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為條件和前提。對此,有人使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政府的權力應當像孫悟空,既要有力量,也要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也就是說要受到制約。這個比喻是很恰當形象的,也切中我們現有體制的弊端。而要使政府的權力受到有效的制約,需要在政治體制改革中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如權力運作的透明化和公開化,監督與制約機制的建立,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要實現對權力的有效制約,有的需要創設新的制度構架,有的其實完全可以在現有的人民代表大會的框架內進行。除此之外,還需要解決權力的邊界問題。權力應當是強有力的,但其行使的範圍必須是明確的、有限的。應當說,在這些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社會中也是存在基本共識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