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伊朗巴列維國王改革失敗的教訓

http://www.CRNTT.com   2012-03-24 09:06:34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訊/至1978年,中東石油大國伊朗在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領導下進行的“白色革命”(即不流血的革命)已整整十五個年頭了。在這十五年中,由於石油價格的飛漲和國王的銳意革新進取,古老落後的伊朗正迅速脫離“傳統”,在通往“現代化”道路上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取得了眩目於世的成就。經濟繁榮昌盛,武備精良強大,似乎就要再現二千五百年前古波斯帝國的燦爛輝煌。但就在這年年底,權柄赫赫的巴列維國王卻極出世人意料地被身披黑色長袍、頭裹黑色纏頭的毛拉們掀起的“黑色風暴”──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所推翻。力量如此懸殊的“兩種革命”彼此較量,結果竟是弱勝強敗,而且“在這十五年裡,全國人民的願望竟然完全翻了個個兒。這種顛倒是怎樣發生的呢?”其中必有深刻且引人深思的多種原因。 

  伊朗人為古波斯人的後裔,居魯士大帝和大流士王在二千五百年前所建立的龐大帝國,為古波斯的全盛時期,我國漢代稱其為安息。但隨著帝國的傾覆,波斯先後被許多民族、國家征服。公元七世紀時,伊朗為高舉伊斯蘭教大旗的阿拉伯人所占領,伊斯蘭教遂成伊朗“國教”。若細分起來,伊朗人皈依的是伊斯蘭教中的什葉教派。伊斯蘭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政教合一,《古蘭經》不僅是宗教信仰和禮儀的規範,也是俗世社會必須遵從的行為準則。而諸如教育、司法等領域,更是必須由神職人員掌握。 

  在漫長的歷史中,伊朗逐漸衰敗。十八世紀末,伊朗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由於地處東西交通要衝,所以近代以來便成一些歐洲大國的爭奪對象,屢遭侵略。1801年俄國兼並格魯吉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十九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簽約劃分了在伊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衝區。伊朗雖然名義上仍是“獨立”國家,但實際分別置於英、俄的影響甚至直接控制之下。若用我們的術語來說,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往昔的輝煌與今日的恥辱形成鮮明對照,伊朗在追求復興強國的路上必然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而強烈的民族主義又很容易導致籠統、盲目的排外思潮。

  與中國類似,伊朗的一些志士仁人也是為了“救亡”而提出“憲政主義”的。他們認為學習西方限制國王權力的改革是國家強大、抵禦西方列強侵略的根本之策。所以,伊朗的“憲政主義”與“民族主義”一開始就纏結在一起。進一步說,如果沒有“救亡”就很難有“啟蒙”,更沒有“啟蒙”的進展。但正因如此,“啟蒙”確又很容易被“救亡”壓倒。1905—1911年,伊朗發生了“憲法革命”,穆罕默德.阿裡.沙國王被迫召開議會,制定了伊朗第一部憲法。雖然有憲法,但並無人遵守,因此伊朗政治陷入混亂之中,與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亦有類似之處。長期的政治混亂為軍人或曰軍閥奪權創造了條件。1921年,一位目不識丁但因軍功顯赫升至高位的哥薩克武夫禮薩.汗發動政變推翻了軟弱的愷加王朝,自任陸軍大臣,接管了政府權力,又於1923年取得首相職位。最後,他幹脆在1925年以議會的名義廢黜國王,自封為王,正式建立巴列維王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