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黨內民主向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09:20:09  


 
自下而上的民主有負面政治效應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提法也吻合了中國政治的現實。自下而上的社會民主非常有必要,在中國也已經實行了數十年了,但從實踐層面看,社會民主已經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第一,社會民主往往缺少法律基礎。以鄉鎮選舉為例,到現在為止還不具備法律地位,只是在“試點”的基礎上說才具有“合法性”。鄉鎮一級的直接選舉的“試點”各地都有,但如果不修改法律,直接選舉很難擴展到全國範圍,成為一種新的制度。第二,自下而上的民主有其本身的負面政治效應。這種民主很容易導致合法性下移,即下級政府的合法性遠較上一級政府高。在中國,它還會影響到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即黨政關係。如果政府官員是選舉出來的,而黨的幹部則不是,那麼就會產生嚴重的黨政衝突。儘管村現在已經不是一級政府,但村裡面黨和村民委員會(政)之間的衝突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村民委員會是選舉出來的,而黨支部則不是。這樣,兩者的衝突很難避免。第三,自下而上的社會民主容易導致政治體系的過度分散。當政治合法性下移的時候,地方就有了很強大的理由來抵禦中央政府。在一些極端的場合,地方民主甚至可以導致國家的分裂。美國從早期極為分散的邦聯體制過渡到權力集中的聯邦制就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統一。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地方自治”和“聯省自治”儘管從中央地方關係的角度來說相當民主,但國家的統一就成為大問題。 

  上述所有這些因素都在阻礙著中國社會民主的順利發展。那麼多年裡,從制度上說,可以說沒有多大的進展。這些年來,中國的社會民主可以說是處於一個“鞏固階段”。例如在村一級,這些年主要圍繞著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和經濟組織之間的關係、大姓家屬和小姓家屬之間的關係、本地人和外來人口的關係等等在進行調整和制度創新。這個鞏固階段非常必要。在早期,很多人相信選舉制度的引入會導致農村基層自治制度的確立。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基層的問題並非僅僅是選舉問題,單純的選舉產生不了一個健全的治理結構。

  在社會民主遇到了極大困難的同時黨內民主則顯現出其緊迫感。在鄧小平最後一代“強人政治”過去之後,黨內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相關的方面。首先是領導人的產生方式。在強人政治時代,領導層由單純的任命方式產生,黨內競爭無從談起。強人政治之後,政治競爭變得不可避免,也就是說,領導人的產生方式必須變化,從任命過渡到競爭,而制度化的競爭就是民主之本質。第二,強人政治之後,領導方式也必須發生變化。在強人政治時代,儘管也強調“民主集中制”,但很難制度化。只要有強人政治,不管怎樣強調黨內民主,最後還是強人說了算。強人政治之後,集體領導才有了可能。“集體領導”不可避免成為權力頂層的運作方式。

  今天,中共十八大即將來臨,外界對黨內民主的關注也越來越甚。很多人都在問,十八大在黨內民主方面會取得多大的進步?全球媒體都從各個角度、各種信息來源猜想著這方面盡可能的細微的變化。不過,實際上,五年前的中共十七大已經進行了比較大幅度的黨內民主實踐,十八大的進步必然會基於十七大的實踐之上。因此,了解十七大的黨內民主過程有助於人們洞察十八大的可能進展。

  2007年十七大一結束,10月23日,官方新華社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了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產生紀實”的報道。因為這篇報道透露了當時黨內民主的實際情況,這裡非常有必要加以部分詳細引述。報道是這樣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