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香港:李嘉誠商業王國的財富地理

http://www.CRNTT.com   2012-06-10 09:17:16  


 
崛起,打入中環

  李嘉誠順應大勢的另一關鍵轉折則是,趕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工業蕭條之前,果斷退出了塑膠生產,轉向地產開發。嚴格意義上說,早期的工業大廈仍是其工廠歲月的附屬品。1971年,李嘉誠把長江工業公司改名長江地產公司,次年又改為長江實業,並在香港一片牛市的大好形勢下成功上市,成為當時活躍在香港股市上的“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整個70年代,李嘉誠在香港地產領域左沖右突,尤其是憑藉1977年在中環地鐵站與金鍾地鐵站上蓋物業的招標中,擊敗老牌的英資地產公司置地集團,一飛沖天。

  在此之前,1967年香港爆發“五月風潮”,人心惶惶,很多人拋售物業移民,樓市一片慘淡。可是,李嘉誠看好香港的前景,他果斷出手,在價格低穀時大量購入土地。在此後的幾年中,憑藉土地儲備和幾次發行新股募集的資金,長實先後在半山賽西湖、太古山穀第一號、灣仔海濱等地開發樓盤。經過多年的摸索,李嘉誠在地產銷售上找到一條高效途徑——價低的時候以出租為主,穩定現金流;價高的時候以出售為主,快速回籠資金。到1977年,長實擁有的物業和土地達到1020萬平方英尺,已經逼近置地集團擁有的1300萬平方英尺,可是,李嘉誠明白,面積不是最重要的,土地的價值更關鍵,他需要一個提昇質量的機會。

  置地集團創辦於1889年,當時註册資本500萬港元,是香港最大的公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它成為香港除政府之外的第二大地主,尤其在繁華的核心地帶中環,置地集團牢牢坐穩頭把交椅。反觀李嘉誠所拿的那些土地,大多位於偏遠的港島兩側,跟中環的價值根本無法相比。1977年,他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

  這一年初,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佈對中環站和金鍾站的上蓋物業開發進行公開招標。地鐵工程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基建工程,首期計劃從觀塘經尖沙咀過海底隧道通至中環,耗資56億港元,但港府不提供直接的資金支持,地鐵公司除了從銀行和證券市場募集資金外,主要依靠與地產公司聯合開發地鐵站上蓋物業籌資。

  中環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相鄰的金鍾站也會隨著地鐵開通進入香港的核心地帶。當時,幾乎所有市場人士都認為置地集團穩操勝券,畢竟,當年公司的創辦人保羅•遮打親自參與了中環的填海工程,獲得港府大片土地,當時中環十幾座摩天大廈幾乎都屬於置地集團,甚至傳媒和公眾幹脆把即將啟用的中環站直接叫做“遮打站”。

可是,1977年4月4日,出乎所有人意料,與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簽訂開發協議的竟然是李嘉誠。事後,媒體逐步披露了李嘉誠獲勝的法寶,原來,他給出了讓地鐵公司幾乎無法拒絕的優厚條件——正是瞅准了地鐵公司急需資金的短板,李嘉誠決定與地鐵公司聯合,快速開發並且分層發售,其中地鐵公司佔大份,簽約時就支付一筆現金給地鐵公司,此後陸續支付若幹次現金。在當時普遍流行的“祗租不賣”模式中,李嘉誠提出的方案,雖然不是最賺錢的,但卻是最吸引地鐵公司的。

  後來的市場反應,證明了這一步棋是多麼正確。僅僅過了一年,1978年5月,中環站上建設的環球大廈分層發售,在廣告見報後的8個小時內就全部售完,交易總額高達5.92億港元;幾個月後,建在金鍾站上的海富中心開盤,總值9.8億港元的物業也被搶購一空。有媒體測算,李嘉誠從這兩座物業上獲得的純利不足1億港元,可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兩個項目,李嘉誠和他的長實集團順利打入了英資大佬的地盤,不僅贏得了名聲,一舉成為華資地產商的領頭羊,更贏得了港府和銀行的信任,為將來的財富帝國埋下了最寶貴的種子。

  果然,很快李嘉誠就迎來了回報的時刻——與匯豐銀行合作開發華人行大廈。

  匯豐銀行的全稱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1864年創辦於香港,一直是全港最大的註册銀行,也是港幣的三家發鈔行之一。華人行原是一座商業辦公樓,相傳當年中環是洋人的天下,號稱一等公民,因為不願與華人同樓辦公,這座大樓逐漸成為華資公司的天下,在香港的華人商界無人不知。1974年,匯豐銀行買下華人行的產權,準備拆掉重建,幾乎所有華資地產商都蠢蠢欲動。可是,地鐵招標過後十幾天,這個項目就變得沒了懸念,李嘉誠輕易得手。1978年,高22層的新華人行建成,長江集團也把總部搬到這裡,真正進入了中環。

  中環站上的環球大廈和金鍾站上的海富中心,風采依舊不減當年,據說寫字樓的租金仍處於中環地區的中游水平。雖然這兩座物業早已不屬於李嘉誠,但它們卻記錄了李嘉誠商業王國崛起中最精彩的一章。現在的華人行已經改名為“AON怡安華人行”,主人變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保險公司之一怡安集團。淹沒在周圍四五十層高的新摩天大樓中,已然成了中環的“小矮人”,祗有墨茶色的玻璃幕牆還保留了一份古典感和神秘感,可能沒有多少人注意,李嘉誠曾經在這裡上班長達20年。
直到多年之後,人們才意識到,這座普通寫字樓的建設,對於李嘉誠來說,早已超過了一城一池之價值。因為,通過這次合作,他收穫了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商業合作夥伴——時任匯豐銀行執行主席的沈弼(Sandberg)。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