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高雄之夜

http://www.CRNTT.com   2012-06-28 13:58:45  


 
府城臨秋雨

  時代周報2012-04-19 03:03:03 汪振,北京驢友,出版社編輯 2011年單車環島窮游台灣

  單車環島的第4天。主要任務是參觀台南市內的一些歷史古跡,然後趕往50公裡外的高雄。整體來說任務量並不大,不過起床之後,一走出招待所,卻發現天空烏雲密布,偶爾還會落一些零星的雨滴。我不禁有點擔心,不知道是否會耽誤接下來的行程。

  這一天的雨,忽大忽小,讓人摸不清秉性。吃完飯我又等了一會兒,發現雨勢漸小,便出發上路了。從招待所所在的小巷中穿出來,走上大馬路,這條路叫做“南門路”,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台南老城原先就有的主幹道,而馬路兩邊林立的日式老房子,也立刻驗證了我的這個猜想。

  估計每一個初次來到台灣的大陸人,都會經歷像我這樣的一番心理波動吧。懷著一顆探訪同胞的熱心而來,卻發現這裡很多地方竟然都透出一股日式風格,心中不免有些失落,甚至委屈。這就像是電影《海角七號》中,當茂伯說出了一口比他的國語要純正得多的日語時,我們會感到的一片驚訝和恍惚一樣。也許,只有此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龍應台在《大江大海1949》中描寫的那個年代,台灣的社會現實和精神交錯,究竟是多麼地真實和深刻。

  沿著南門路一直往北走,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台南孔廟。走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路邊竟然還有一座隱秘的公園,其間保存了一座古代城墻的複原遺址,有一種無心插柳卻撿到寶的感覺。

  這個複原的城墻,如今只剩下一座甕城。這座甕城並不大,從建制上來看,基本符合當年台灣的實際地位。畢竟在當年,這裡也只不過是一座普通的邊陲海島的首府城市而已。

  從城墻下來,繼續沿著南門路向北走,終於來到孔廟門前。馬路東邊,有一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泮宮石坊”,本是立於孔廟門前,後來因為修建南門路,而它又正好位於馬路的中央,所以便被向外遷到了如今的位置,與孔廟隔路相望。

  石坊對面,便是孔廟的東門,也是其正門。此時,我對於這座孔廟的特殊建制有所懷疑,特別是東門,按說絕不符合古代建築“坐北朝南”的體制,因此讓我很不適應。

  而當我正進門時,嘩啦啦的暴雨,一聲招呼都不打,便從天而降。我只好奔進院內的一片樹林之中躲雨,跟我一起躲雨的,還有一群來此“秋游”的幼兒園小朋友。因為下雨,他們的游覽計劃泡了湯,老師們便在等校車來接的這段空當,一邊帶著他們到樹下躲雨,一邊讓他們打開各自帶的食物,互相分享,十分和諧有趣。

  在一旁陪著這幫小朋友玩鬧半天,雨卻一直沒有變小的意思。眼看小朋友們都上車走了,我連這最後的樂趣也沒有了,於是只好冒著雨,繼續向孔廟的深處走去。

  如今的台南孔廟,大致分為東西兩院,東邊的這一院無需門票,可以直接進入。它的最外面,是一座“入德之門”,這個名稱最初來源於朱熹對於《大學》一文的贊美之詞,後來衍生為清朝儒家教育特別推崇的一種說法。

  門坊後,是一座三開間的大堂,叫做明倫堂。其中堂的書法便是《大學》的開篇內容,落款則是“後學趙孟頫書”。這個趙孟頫,便是跟顔真卿、歐陽詢、柳公權並稱為“楷書四大家”的元代書法名家;而“後學”,則是指後世之人模仿其字體而書寫的意思。

  大堂的兩側,還有兩幅巨大的題字。東墻是“忠”和“節”,西墻是“孝”和“義”,很明顯,一東一西讀起來,就應該是“忠孝節義”四個字。而在“孝義”二字下面,還坐著一位老爺爺,安靜地看著屋外的雨,陷入沉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