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深化金融改革亟須解決方向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2-07-10 08:20:03  


 
  是人民幣離岸好還是美元離岸好?

  文章分析,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膨脹,主張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與日俱增,其邏輯可以簡單描述如下:因為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名列世界第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且有13多億人口在使用人民幣,強國應當有強幣,因此人民幣理應成為國際化的貨幣。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審視一下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現狀,以及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那麼很容易發現,這樣的邏輯是不能成立的。

  自金本位制度終結後,什麼樣的貨幣能夠成為國際化的貨幣,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第一,從存量的角度來講,是否可以作為國際儲備被他國長期持有;第二,從流量角度來講,是否有足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來保持本國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假如不具備以上條件,那麼一個國家如果執意將本國貨幣推向國際市場,那麼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交易貨幣。一國的貨幣一旦成為國際交易貨幣,就會面臨極大的擠兌風險。進一步而言,即使一個國家的貨幣成了國際化的貨幣,也未必可以自主地決定本國貨幣的國際價格(匯率)

  在像今天這樣的以美元為霸權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世界各國貨幣的定價權基本上掌控在美國手中,因為唯有美國才擁有世界發鈔權,有了發鈔權也就有了定價權。比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可以通過增加美元的供給來迫使日元相對升值。自進入21世紀以來,當歐洲國家試圖通過統一貨幣來與美元爭奪國際化發展的空間時,美國仍然採用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辦法迫使歐元一路升值。結果,不管是日本還是歐元區國家,均因本幣大幅度升值而導致國際競爭力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原本還被其他國家當作國際儲備的日元和歐元,都因為實體經濟競爭力的下降而被貶為純粹的交易貨幣、甚至出現了區域一體化貨幣(如當今的歐元)面臨解體的危機。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事實。

  第一,用一個國家經濟的總量規模來推理該國的貨幣是否可以成為國際化的貨幣是不可靠的。日本的經濟總量曾經也達到過世界第二,整個歐元區加總後的經濟規模總量更是超過了美國,但是這些經濟體的貨幣在國際競爭中最後都輸給了美國。所以,一國貨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強幣與該國的經濟總量幾乎完全不相關。

  第二,一國貨幣能否成為世界貨幣,關鍵在於該國的競爭力。日本競爭力的衰落在於其搞了泡沫經濟,歐元區國家競爭力的下降則在於剛性的社會結構與老齡化的人口結構,而美國則是一個具有高度彈性和創新能力的國家。因此,美元最後勝出,日元和歐元走向衰落和危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三,國際金融和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金融與貨幣實際上是不可競爭的,能夠競爭的是貿易,因為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要遠遠高於全球商品市場的一體化程度。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源在於國際貿易會因為距離而產生很高的運輸成本,而資本與貨幣的流動和交易是不存在運輸費用的。常識告訴我們,一體化程度越高的市場,越是容易產生“勝者通吃”的競爭結果,國際金融與貨幣市場剛好具有高度一體化的特征,這就決定了美元的國際霸權貨幣地位是難以撼動的。

  基於以上這些事實,可以講,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把人民幣推向國際社會,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國夢是不明智的。中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但是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並不強大。美國主要靠知識參與競爭(設計與製造高技術產品),歐洲主要靠審美參與國際競爭(設計與生產奢侈品),日本主要靠技術參與國際競爭(具有極強的學習和模仿能力),中國則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參與國際競爭。

  只要勞動成本提高,中國便會失去參與國際貿易的競爭力,在國際貿易競爭力下降的壓力之下,人民幣便會產生巨大的貶值壓力,進而引發擠兌風險。最近半年多來,伴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逆差,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已經逐漸顯現,這對人民幣是否還要走向國際化已經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除了具有決定意義的競爭力之外,人民幣能否國際化,還要關注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存量效應和流量效應,通過這兩大效應來進一步觀察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損失與風險。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來看,在最近10年間,人民幣發行主要源於外匯占款,這意味著人民幣是一種被美元滲透的貨幣。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把人民幣推向國際社會,在雙邊或者多邊的貿易中採用人民幣作為結算的貨幣,那麼由此造成的人民幣對美元的替代會導致美元匯率的貶值,進而造成中國巨大規模存量美元儲備資產的損失。上述這種人民幣國際化的“存量效應”是中國經濟所承受不起的。

  再從中國目前國內的經濟發展態勢來看,連續多年的結構調整,已經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和產業發展的空心化,對外貿易也開始由順差轉向逆差,人民幣事實上已經具備了做空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把人民幣推向國際社會,豈不是為國際社會一直試圖做空中國和人民幣的力量提供了“籌碼”,從而讓中國經濟處於高度的風險之中。毫無疑問,這種“流量效應”同樣是中國經濟所承受不起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