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北京暴雨死亡37人不僅是天災

http://www.CRNTT.com   2012-07-23 09:30:23  


 
朱昌俊:從暴雨繞城看公共服務的細節 

  2012年07月23日08:33 來源:長江商報 作者:朱昌俊 

  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來最大的雨,總體達到特大暴雨級別。一天內,市氣象台連發五個預警,暴雨級別最高上升到橙色。截至22日2時,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為61年以來最大。城區平均降雨量212毫米。

  從各方匯集的信息來看,面對刷新61年來水文紀錄的大雨,北京相關部門在應對上,所作的努力是可見的:市氣象台連續發布五次預警,全市啟動今年首個二級應急響應,7000名交警全員上路執勤……但相較於暴雨給整個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公共管理部門的上述付出顯然還未能達到為自己加分的程度。在這個問題上,北京並非孤例,很多城市均有此遭遇,公共應對能力都值得反思。

  一方面,在罕見的氣候現象面前,市民對於政府公共服務水準必然會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這種不滿意也源於時間跨度上的同項比較,自2004年的“7.10暴雨”到去年的“6.23看海”,再到此次“61年以來最大”,雨量在增加,公共應對能力卻沒有顯現出同等的提升。

  必須承認,“一場暴雨一片澤國”的形成,涉及諸多複雜問題。氣候的特殊性、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城市設計、規模、人口數量等,都是需要考慮的變量。不過,聯繫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主要的解決之道,無非是在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完善應急機制兩方面做文章,這應該也是城市管理者的共識。

  既然問題已經被一次次暴露,那麼為什麼行動卻表現遲緩?其中有諸多原因,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源於粗放型的城市管理模式,一再忽視城市管理的細節問題。

  要疏通目前的城市地下系統,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積跬步”的改進應該是必要而可能的。比如橋下積水嚴重汽車被淹沒,暴雨衝走井蓋威脅行人安全,地鐵站成瀑布,這些每次都重複的場景,能否吸取教訓,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予以緩解,並在新建的工程中特加防備,相信更多考驗的是職能部門的決心與“有心”。而在已有的標準規範下,能否按規範操作,也考驗著職能部門的改正態度。比如去年新修訂的《室外排水設計規範》規定,“綠地標高宜低於周面地面標高,形成下凹式綠地”,以利於排水,這種細節目前還應用得不多。

  當然,特大罕見性的大雨中,除了基本排水能力的保障,更考驗管理部門的應急智慧。此次暴雨中,市氣象台連續發布的五次預警,並沒有發揮較大的實質效力,有市民甚至沒有收到預警短信。按道理,網絡通信的發展,特別是一些政務微博的開通為預警信息的發布提供了很大便利。相反,民間借助網絡渠道表現出的互助效應就是明證。而相對於普通市民、私人公司開門庇護被堵在路上的市民,政府機構、公共建築並未開放,著實顯得不夠柔性……這些對比出的小細節,都可能放大市民的不滿情緒。

  囿於城市化的進度和各種歷史因素的存在,不內澇的目標短時期內恐怕難以達到,要想全部規避自然風險也不切合實際,但怎樣從細節著手,一步步去彌補歷史的欠賬,並在後續的公共服務上達成與民間力量的高度契合,卻應該是政府在應對此類風險上必須為之努力的目標。一方面,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從局部改善破解重複的“悲劇”;另一方面,對於系統性的風險,在應急能力的建設上,搭建聯動反應機制,將責任細化到崗、到人。這一切都有賴於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觸角移向細節,提升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