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糧食安全再次面臨嚴峻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2-09-03 08:25:05  


 
  中國的糧食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從1995年到2010年,中國糧食總消費需求從4.528億噸增至5.2755億噸,年均增長1.1個百分點。除了人口的自然剛性增長外,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變化,加大了對肉食消費的需求,這對糧食需求產生了乘數放大效應,從1986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35公斤增至2010年人均消費60公斤(韓國人均37公斤)。每生產1公斤牛肉要消耗8公斤左右的糧食,生產1公斤豬肉要消耗3~5公斤糧食。中國用於家畜飼料的糧食,從1980年的6800萬噸增至2009年的1.2億噸,增長了近1倍。中國從1995年轉向大豆淨進口國;中國從2009年由玉米淨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2010年和2011年中國玉米進口劇增,2012年1~5月累計進口量已經超過2011年整年進口量。2011年,中國糧食淨進口量達6100多萬噸,按供給量計算,中國糧食自給率只有89.7%,低於95%的警戒線。總體上看,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中國保障糧食供求平衡的壓力會不斷增大。

  儘管中國糧食從2004年恢復增產以來,實現了連續8年增產(8年累計增產2810億斤),特別是2011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首次邁上11000億斤的新台階,首次連續5年穩定在10000億斤以上,半個世紀來首次實現了連續8年增產,糧食人均占有量首次達到850斤的新水平。然而,這只能說明與歷史比,創造了一個最好成績。中國從來不能忘記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文章指出,在目前全球氣候異常,極端天氣頻發,自然災害增多,糧食預計嚴重欠收的形勢下,糧食安全更是絲毫不可大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於中國而言,糧食安全還存在許多問題。從全球看:

  一是全球糧食年出口額僅有約2.5億噸,不到中國糧食產量的一半,而全世界尚有10億人在挨餓,10億人在“隱性挨餓”,出口糧食的國家只有10多個,而糧食進口國有100多個。2011年中國糧食進口約占世界糧食貿易總量的1/4,擴大進口的空間非常有限。

  二是2007年以來,全球房地產和股市持續走低,大量資金和各類基金轉投石油、糧食等資源性產品,熱錢大量湧入農產品期貨市場,國際糧價被炒得水漲船高,也加大了國內市場調控難度。

  三是全球四大糧商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壟斷全球80%的糧食交易,在成功攻陷中國大豆產業、掌控食用油市場定價權後,正在加緊布局中國玉米和小麥兩個主糧品種,這尤其需要警惕。

  四是作為全球糧食出口第一大國的美國,近年來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2010年用1.26億噸約糧食總產的1/3生產燃料乙醇,全球糧食貿易因此銳減,而引發國際糧價上漲。美國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在國際政治外交中的砝碼。在全球糧食供應趨緊的新形勢下,糧食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戰略武器。基辛格曾經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糧食安全的意義已經絕非餓不餓肚子那麼簡單。從國內糧食生產狀況分析:一是如今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比如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隨著城鎮化進程中耕地減少和流動人口增加,已從過去的產糧區逐步變成了糧食主銷區。目前,廣東、浙江糧食自給率分別只有30%、40%,一旦國內糧食供應趨緊,這些重度購糧區將面臨無糧可供的危險,其現代化進程必然受阻。二是水資源問題對糧食安全構成制約。中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農業生產缺水約300億立方米,約2.13億畝土地遭受乾旱威脅。北方地區人口和耕地分別占全國的46.5%、64.8%,但水資源僅占19.6%,水資源分布不均,預示著目前的“北糧南調”格局難以持續。三是據統計,1996~2007年,全國耕地面積從19.51億畝減少到18.26億畝,直逼18億畝的紅線。相比耕地減少、耕作層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等帶來的耕地質量下降問題更容易被忽視,治理也更加困難。以耕地污染為例,由於過量施用化肥、農約以及工業污染擴散,全國已有1.5億畝約8.3%的耕地被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減產糧食至少1000萬噸。四是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目前是大江大河治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骨幹工程防洪能力顯著增強,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滯後,成為制約糧食穩產高產的瓶頸。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3.5%,農業科技轉化率不到4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樂觀。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急待全方位強力推進,全面落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