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中國城市化道路的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11-12 08:45:42  


  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訊/中國三十年的城市化進程,始終沒有走出試點的陳舊模式,從沿海到內地,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從城市經營到城市建設,從城市定位到產業選擇,基本都在是跟風、山寨和模仿。這種跟風就是,不結合本地的實際,不辨別好壞,從摩天大樓到高架橋,從新區建設到城中村改造,好的也學,壞的也學,最終迷失了自己。

  證券時報發表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唐黎明文章指出,隨著土地財政的日益難以為繼,我們將要進入後土地經濟時代。在後土地經濟時代要摒棄一刀切的城市化模式,拒絕一刀切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因地制宜,自然選擇最適合本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發展模式。

  文章稱,近日,到山東濟寧的南陽古鎮考察,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個村落、一條條街道被錯誤的決策摧毀,再建設起不倫不類的新古鎮,不免痛心疾首。囿於眼界和學識,當地官員想當然地仿照常規的城市化模式,拆毀老舊的村莊,蕩平庭院式的房屋,把農民集中在一起洗腳上樓。在他們看來,農民變市民,鄉村變城市,就是城市化,就是從落後走向現代。因此,他們大片拆除村莊、老舊宅子,希望為開發商和投資商掃除發展的障礙,然而,開發商投資商並沒有如政府所願前來投資建設,運河兩岸只留下大片被拆除的房屋廢墟,猶如剛剛經歷過戰火摧毀,村民也失去了世代居住的院落宅子,被強迫住進了千樓一面的“農民新村”。這樣的農民新村在神州大地上隨處可見,千篇一律,與當地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毫無關係。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免嘆息,不斷地追問和思考:在中國,什麼才是好的城市化模式?

  南陽古鎮是典型的封閉式內生經濟,四面環水,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明清水運興盛之時,南陽也曾是繁華的商埠。“漁船、酒船、商船,往來相接,群聚檐檣林立如街市”。北來運大豆、羊皮、煤炭的船只,南來載糖、紙、竹器、絲綢、煤油的船只,都在這里停泊,一時號稱“小蘇州”。在繁盛時,南陽鎮曾有皇宮所、皇糧殿、二爺廟、火神廟、魁星樓、文公祠、禹廟、楊家牌坊、不沾地旗杆等30多處名勝古跡。清政府曾在此設守備及管河主簿,乾隆下江南時,也曾在鎮上大戶人家居住,現在仍保留其駐足的宅子。

  隨著水運的沒落,南陽鎮的衰敗也不可避免,但是仍然保留著水鄉的特色。80多個村莊星星點點的散落在15萬畝湖面上,或以蓮荷相接,或以葦田相連,或以明水相通,出鎮下村,走親訪友,都依靠船只出行,船只是如同小汽車一般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器具。幾乎每個南陽鎮的居民,都熟悉水性、精於劃船捕撈。除了常規的生活用品之外,小鎮上交易最多的東西便是魚蝦、螃蟹、蓮子、蓮藕之類的水產,老實本分的居民,便是依托湖里出產的東西為生,稍有野心的居民,便購置大貨船,來往於京杭大運河,運些砂石或特產謀生。

  南陽城市化的步伐仍在按部就班地繼續,人口在增多,城鎮的面積在擴大。如今鎮上有居民15000餘人,面積3.5平方公裡。這里的人們,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謀生的依靠,都離不開這片水域,如果不是鎮政府要自以為是地發展旅遊,南陽鎮的人們仍然可以愜意地以水為生,而現在,他們不得不居住在格子間一樣的農民新村中,失去可以晾曬魚蝦的院落,失去製作漁網漁船的場地,失去前店後坊的小商業業態……過著一種與原有的生活方式迥異的城市生活。實際上,從經濟發展程度、到心理的適應過程,再到生活方式的轉變,對當地居民而言都太過突然。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