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外媒記者在中國:微博改變駐華記者報道模式(一)

http://www.CRNTT.com   2013-02-18 10:15:20  


 
  2012年,由於中共十八大召開和一些特殊事件,《紐約時報》對中國的政治新聞進行了充分報道,對與政治相關的民族、人權問題等方面的報道也同樣充分。

  儘管對於所有的外媒來說,去年中國最重要的報道主題是十八大,但是張彥認為草根階層如NGO等為社會進步所做的努力更值得關注。

  作為一個綜合類報紙,《紐約時報》沒有特別側重某個領域的報道,除政治事件之外,他們也會關注大眾流行文化。

  當相親節目《非誠勿擾》在中國流行時,黃安偉(Edward Wong)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是北京分社的另一名骨幹記者。黃安偉是華裔,伊拉克戰地記者的經歷練就了他對複雜局勢的敏銳判斷力,同事贊其“記憶力驚人,像電腦一樣”。2008年,他憑借對伊拉克的報道入圍了普利策國際報道獎。

  黃安偉關於《非誠勿擾》的報道,刊登在2012年1月1日的報紙頭版,裡面提到了節目的被整頓、金錢的魅力、嘉賓們在舞台下的醜聞,並且更多地分析了觀眾對低俗娛樂節目的需求與官方傳統得體的觀念間的衝突。

  去年3月初,他們覺察到了中國經濟增長變慢的跡象,之後保持追蹤,6月8日、9日和10日,他們連續三天報道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的跡象。

  當事件涉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時,他們也注重對中國的強調。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緬甸面向印度洋,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能夠為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提供一條便捷的運輸通道。《紐約時報》在1283字的報道中30次提及“中國”,稱奧巴馬對緬甸的訪問使中國“震驚”;在報道朝鮮發射“光明星3號”時,“中國”也被多次提起。

  當然,中國國內媒體所關注的新聞事件,他們也沒有落下。烏坎選舉、因環保問題引發的什邡啟東及寧波的群體事件、陝西懷孕7個月的孕婦馮建梅遭強制引產事件、中國各地民眾的反日遊行等,一一在他們的關注範圍內。

  至於中國媒體未能引起足夠關注或未能報道的領域,他們也進行了“跨國輿論監督”。他們揭露了中國媒體有償報道亂象,探析了中國的移民潮,甚至還有專門的文章介紹中國的“雙規”。

  “有人覺得我們是在鬧事兒。但實際上我們只是力所能及地去調查真相,做些突破,試著進去挖一下。”安思喬說。

  《紐約時報》更有經濟方面的調查報道。這個領域的報道主力是駐滬記者張大衛(David Barboza)。他的中文名字很“中國化”,以至於曾有人誤以為他是另一位華人“張大衛”——《芝加哥華語論壇報》的社長。

  2012年,《紐約時報》做了一個名為“The iEconomy” 系列的專題,分析全球高科技產業面臨的挑戰。該系列的第二篇“在中國,人力成本是建成一個iPad”( In China,Human Costs Are Built Into an iPad)聚焦中國,上了1月26日的頭版。5538個單詞揭露了蘋果在中國組裝iPad和iPhone的代工廠富士康涉嫌剝削工人的現象及其存在的安全隱患。

  儘管做報道時受到了一些干擾或者限制,但是《紐約時報》還是在盡量一點一點解讀中國。

  “獨家新聞固然重要,但是搶獨家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講好每個關於當代中國的故事。”這是傑安迪的理念。

  “比如,在寫關於GDP的新聞時,我並不喜歡去查一大堆數據,我更關心經濟下滑如何影響普通家庭,未婚青年如何應對飈升的房價等問題。”傑安迪稱。

  關於《紐約時報》涉華報道立場,安思喬的解釋是:“作為一個監督的角色,媒體應該報道一切不被公開的東西。不管在哪個國家,我們都會去監督他們的國家和政府。對一些沒有公布的社會現象,我們要去調查、去公布,但這些不被政府公布的事情往往恰恰具有負面色彩。我們沒有針對中國的意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