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改革前中國社會平等麼?

http://www.CRNTT.com   2013-03-30 11:14:55  


 
02
改革前的中國也不是機會平等社會

  家庭出身好的更易當上幹部,躋身政治精英階層擁有更多財富

  從上述分析,幹部階層相比其他階層一直擁有更多財富。換句話說,幹部階層相當於改革前社會的精英階層或者政治精英階層,屬於社會的頂端了。那麼,幹部階層之門是否向社會全員開放?

  1953年黨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幹部管理工作的決定》,“黨管幹部”成為幹部用人的根本原則,政治上忠誠可靠成了重要選撥的要件。當時對幹部候選人的階級成分、政治經歷、社會關係,以及家庭出身等進行嚴格的政治審核。其中,階級出身或家庭出身的‘根苗紅”是首要的考察條件。因此,在當時被稱為“黑五類”(被貼上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右派的民眾)是無法躋身精英階層。據學者孫明的研究,在當時家庭出身的差異影響了當幹部的機會,軍人的子弟有優勢。不過,當時新政權核心的領導幹部子輩並沒有任何優勢,因為他們在汹湧澎湃的政治運動中也成為國家政策的打擊對象。

  從工作機會上看,男性找工要“拼爹”,女性則與教育背景有關

  眾所周知,改革前福利是根據單位分配的,在什麼樣的單位工作,就有什麼樣的生活,諸如升遷機會、工資水平、住房條件、子女的教育機會等等都與單位掛鈎。改革前,國有單位,由全民所有,與集體部門相比,都擁有較多人、財、物等資源,而且與集體企業形成主從關係。至於私營單位,相比國有單位和集體部門鐵飯碗,最為窮酸了。

  所以,社會流動,屌絲要逆襲成為高富帥,就需要進入較好的工作單位。那麼,在改革前,要進去好單位的機會是否平等?根據林南、邊燕傑等人調查都顯示:對於男性而言,其就業單位與父輩有關,而與教育並非直接相關,要進入好的單位,就要“拼爹”,但對於女性而言,就業單位更多地與教育背景有關。一種可能是父親有選擇地挑選社會關係,並且為兒子付出是大努力找到較硬的門路,然而對於女兒,他們的努力沒有達到最大化。(見《中國城市的就業與地位獲得過程》,林南、邊燕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