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香港成珠三角金融中心脫離現實 | |
http://www.CRNTT.com 2013-10-14 08:24:47 |
過去,香港政府強調的是自由經濟與不干預政策。應該看到任何政策工具都有其利與弊。高房價、產業單一化、本地居民的實際購買力不振等都是香港市場經濟所導致的市場失調。與迅速崛起的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比,香港在過去的長時間裡完全放棄了仁政規劃,對市場失調袖手旁觀。實效顯示,市場的失調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由於歷史沿革,香港不僅生產率較高,而且工資與房價也要比大陸的一般地市高。那麼,如何為自己定位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涉及如何保持市民的生活素質,實現政治平穩的目標。 過去十六年港人生產率和名義工資增長緩慢,房價卻推高了物價,因而實際工資和個人消費疲弱。內地居民到港的“個人自由行”扶持了香港的消費;內地的部分居民也因滿足了需求而從中得益。那主要是利用了香港無稅港的制度優勢,而中國內地則相應會發生消費稅收和商品供應減少的情況。但非完稅的貿易卻並沒有令所有的市民得益,形成了負面效應,在香港也引起了一些兩地民間的矛盾,比如嬰兒奶粉。 合理政策的協調本來是可以減低負面效應,令陸港經濟融合更暢順一些的。然而,遺憾的是政府的措施並不及時;在香港成為“珠三角超市”以後,競爭力形式的轉換如何讓市民受惠卻還是港人爭論不息的議題。 成為中國內地或華南地區的金融中心還是位於中國沿海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發展的方向問題。在香港營商成本高於中國其他城市的情況下,縱然內地政府降低了准入限制,港資企業如果不以內地城市為基地去推銷金融服務依然是不太可行的,那正好說明了當香港作為內向型的金融中心,它卻並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但作為位於中國沿海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則是還具有一定優勢的,主要是因為香港既有內地的依托,又能較容易地操作國際業務,以及內地城市一時難以取代的文化優勢。一些在中國大陸其他城市目前不可能或還不應該接納的制度,例如普通法體系在香港卻已植根。 香港股市操作正是一個國內外投資者廣泛參與交易的二板市場;當然要成為多功能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還需要服務更廣泛的客戶,也應提供更多樣化的金融產品。 若只想把香港發展成為珠三角金融、信息或培訓中心,確有妄自菲薄,脫離現實之虞,也不利提高香港的長遠競爭力。 概括來說,香港經濟近些年呈現的頽勢並不源於外部環境,其疲態主要還是內因所致。由於缺乏社會資本,市場經濟的優點不能充分顯現;又由於仁政規劃不力,市場失調卻難以糾正,使它在與其他地區的和平競爭中呈現出了弱勢。只有政治與經濟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才能改變這種態勢。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