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鄧聿文:解讀中國人的三中全會情結

http://www.CRNTT.com   2013-11-12 10:49:46  


 
  此種對最高領導人推動改革的希望—失望—再希望的過程,它反映了全社會存在一種對中國改革止步不前的深深憂慮,怕大好時光再被空耗。這種對改革的期盼與呼喊,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民心和民氣,也是中國人三中全會情結的社會心理根源。

  氣可鼓,不可洩。民心思改革雖可貴,但從另一方面說,所謂三中全會情結卻也蘊含著一種明君賢臣的心理積澱在內。為什麼社會就一定認定最高領導會在三中全會發起改革?難道黨代會、其他全會就不討論改革了?這其實是對領導人有一種明君賢臣的心理期待,認為既然已經形成一種制度慣例,領導人在這一刻會從善而流,順從社會的期望,領導大家一起“改革”。人們就沒有想到,自己先行改革可不可以。這就是當下的改革與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區別所在,那時人民自己起來改革,包括中共的基層幹部甚至地方政府,都勇於探索改革,所以形成了很多改革的地方經驗。但現在,社會包括地方官員,都被動等著上面尤其是最高領導發出改革號召,做出改革決議,才按照規劃好的“改革”去部署,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權都沒有了。形成這種改革現象,原因很多,這裡不談,它產生的一個後果,就是對改革的混淆,即把在全會上做出一個改革決議與真正推進改革看作一回事,以為做出某個方面的改革決議就是改革了。這樣來理解改革顯然是有問題的。

  改革做出決議雖然不容易,但如果並不認真去執行決議,落實決議的部署,這樣的改革還不是社會需要的真改革。這樣來看,在過去七次三中全會中,真正推動社會進步,與體制方面有切實變革的,是十一屆、十二屆、十四屆的三中全會,這三次全會做出的改革決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其他全會做出的改革決議,基本上是決而不行,所起作用不是很大,或者基本沒有。換言之,從改革的效果來看,對歷屆三中全會的作用和意義要具體分析,不能誇大,一些三中全會也就做個決議而已,對改革並無實質推動,否則,社會也就不會如此一如既往地強烈呼籲改革了。其實,從後幾次三中全會的主題和內容與前幾次相同來看,說明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這樣看來,所謂三中全會情結,實際是由人們對三中全會的想象形成的,與三中全會本身的真實狀況相去甚遠。但由此可能會帶來另一種可能,即本次對三中全會期待之切,可能是社會最後一次不自覺流露的三中全會情結;無論全會做出的改革決策和部署合乎或超過人們的預期,還是低於預期,今後社會都很難會有這麼強的改革預期。好比一個人,用盡了平生的力量去期盼,無論結果好壞,難有力量再去期盼。如果習李在這次三中全會上厲行改革,百姓以後無須對地方政府“趕鴨子上架”,改革會自然推進;如果他們不想全面深入改革,或者只做些表面的改革文章,社會也就對改革徹底死心,不會再傻乎乎等待另一位“明君”來推進改革,社會等待的可能是革命。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此次三中全或將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分水嶺,無論往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對中國都將可能是永遠的改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