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服貿對台灣來講不僅僅是經濟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4-04-09 08:13:22  


  
  在島內分離主義不斷抬頭的情況下,兩岸需要深入思考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的民意認同問題。以此次反服貿運動為例,本來兩岸服貿協議是雙方深化合作,擴大互利雙贏的良機,對台灣來講更是難得的經濟發展機遇,但為什麼在島內引發如此軒然大波。這其中絕不僅僅是國民黨“黑箱作業”這麼簡單。此前也有媒體發出質疑,如果換成美國、日本與台灣簽署類似的經貿協議,即便台灣經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甚至損失,島內的反彈力道也不會如兩岸服貿協議這麼大,為什麼?就是因為兩岸之間是特殊的關係,在兩岸經濟因素背後,有著更複雜、更難解的政治因素,也包含著兩岸民意認同與融合問題。 

  兩岸關係於2008年5月實現歷史性轉折,結束敵對、緊張狀態,開啟和解、合作,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大陸在對台方針上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兩岸經貿合作與人員往來大步向前,不但實現了歷史性的“三通”,而且在ECFA基礎上,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拓展,大陸對台灣的經濟讓利不斷擴大,兩岸和平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不斷增強。 

  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與人員往來不斷發展,但在另一方面,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卻相對緩慢與滯後。特別是2012年馬英九主政進入第二任期,其在兩岸政策上愈發顯現出保守的態勢。“先經後政”變成“只經不政”。馬英九堅守“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底線,對兩岸政治議題展現出畏懼心態,這不僅使其兩岸政策更為保守,同時也使台灣民意對兩岸政治產生更多疑慮,這直接導致島內主張兩岸維持現狀的民意占主體,而主張統一或獨立的占相對少部分。而對台灣選舉具有重要意義的中間選民,也多傾向於“不統不獨”的中間路線。 

  在這樣的現狀下,台灣民意將大陸方面一再作出的經濟讓利,視為“以經促政”或“以經促統”,對大陸方面釋出的諸多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與善意產生更多的疑慮,“恐中”、“拒統”,害怕被大陸“吃掉”的心態不但沒有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逐步消減,相反卻呈現相對穩定甚至擴大的態勢。加之民進黨大肆鼓吹“台獨”,國民黨執政不佳導致台灣經濟不景氣,島內貧富差距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紅利在台灣基層民眾中也存在分配不均的情況,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加劇台灣民眾的不滿情緒,島內的分離意識,“恐中”情結也因此積蓄發酵,進一步拉大兩岸之間的認同和民意距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