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進口大國如何用好手中籌碼

http://www.CRNTT.com   2014-04-26 09:52:37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訊/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在全球需求下降、市場受到追捧的情況下,中國廣闊且迅速增長的進口市場具有獨特優勢。同時中國產業升級、資源能源需求加快、福利增加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等都對進口提出了新要求。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長纓文章表示,未來的進口戰略是“以產業不斷升級進口替代為核心,兼顧保障經濟安全、增進國民福利、促進貿易平衡的多元化的進口戰略”。實施這個戰略會遇到多種障礙。中國應該利用擴大進口機遇,在應對貿易摩擦、擴大對我開放市場、推進區域一體化等方面,積極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進口在全球增長最快

  文章介紹,1.中國進口增長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貨物貿易進口迅速增長,是全球進口增長最快的經濟體。2012年,中國進口額達到18178億美元,是1978年進口額97.5億美元的186倍,年均增長16.6%,占全球進口的比重高達9.8%,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尤其是本世紀初加入WTO後,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暫時的負增長外,中國進口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速度,是歷史上最長的一個進口穩定快速增長期。

  在進口產品結構方面,按SITC分類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初級產品進口比重增加,工業制成品比重減少,尤其是加入WTO之後,這種變化趨勢更為明顯。2012年,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占進口的比重分別為34.9%和65.1%。

  在初級產品內部,非食用原料(如礦產品)、燃料等所占比重持續增加,2005年之後這兩個比重快速上升,2012年分別達到14.8%和17.2%,當然這兩類產品比重迅速提高與國際上能源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有很大的關係。

  在工業制成品內部,輕紡、橡膠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進口比重持續下降,2012年僅占8%,化學品、機械運輸設備這兩類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較穩定,但2005年之後也有較大幅度下降,2012年這兩類產品所占比重分別為9.9%和35.9%。綜合看來,現階段中國進口以能源資源類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

  從進口來源地看,它與進口產品類別和中國參與的國際分工關係密切相關,近年來中國進口主要來源地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資源型國家(地區)。2012年,中國十大進口來源地包括日本、韓國、美國、德國、中國台灣等經濟和技術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巴西、南非、俄羅斯等資源富集型國家。

  東亞周邊國家和地區在中國進口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0年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是中國最大的三個進口來源地,2012年日本、韓國地位未變,中國台灣被美國超過退居第四位。同時,中國進口國別分布更加多元,2010年,前十大進口來源地占全部進口的比重為59%,2012年則下降到54.3%。

  2.進口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快速變化的國內外環境相比,中國當前的進口戰略和政策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對進口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

  長期以來,中國進口戰略具有較明顯的生產性導向,認為凡是國內能生產的就不需大規模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要盡力培養生產能力,這實際上是一種“重商主義”的思路,而沒有把進口看成是基於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交換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進口戰略不利於中高端產業發展。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企業獲得高端技術,無外乎三種方式:一是完全自主研發創新,這種方式時間長、成本高、風險大;二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種方式可以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縮短創新時間、降低研發成本,但關鍵是要實現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三是直接購買國外技術,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省去研發成本,但難以獲得尖端技術。過去中國進口政策導向主要是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其優點是較快地掌握了先進技術,但很多產業也形成了對國外的技術依賴,並沒有實現向自主創新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