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書法:寫史與讀史

http://www.CRNTT.com   2014-05-28 13:52:53  


 
  宋代金石學家適時地對三代而下的古器物進行了研究,利用其銘文鈎沉史實,勾勒出應用書法的大體輪廓,整理出了古代書法史的很多資料。如洪適的《隸釋》《隸續》,婁機的《漢隸字源》等。朱長文的《續書斷》在書法上也有一定地位,該著是《墨池編》中的兩卷,也是張懷瓘《書斷》的續篇,並沿襲其體例,記錄唐開國至宋熙寧間的書家85人,附錄38人,並給列入神品妙品的各家寫傳,實際上也是以人記史。

  宋米芾著有《書史》《畫史》,影響比較大的是他的書論《海岳名言》。他官為書畫學博士,大概是個純文化人的官職。生在宋徽宗時代,又在朝庭上出入,難免有純文人的輕浮。其書論也是如此,自相矛盾之處不少,對古人多所譏貶,有的還相當尖刻,反顯出了學養不足。

  南宋趙構的《翰墨志》,也不是真正的“志書”,而更像一部學書的心得體會,對魏晉以來至宋的重要書家進行批評和分析,然後認為作字“必先學正書,以八法皆備”,對於行、草、隸、篆也要兼通。

  古代文人,無論何種處境,處於何種社會背景,往往都有解不開的書法情結,觀書論道,說墨談硯。古代書評家與書譜作者,大都亦是書法家,他們臧否先賢,曲高詞直,多真知灼見,有膽有識。如孫過庭中年遭饞,終生蒙冤,漂泊江湖,最後死於他鄉。他作的《書譜》,以一孤本流傳,經反覆傳抄,為世所珍寶,既是因為文章高妙,也由於其草書墨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米芾《書史》)。

  所以,無論書評,或者作史,自己先要入門,既能專宗一家,又能博研眾體,對書法要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詣,“門外談書”基本是不成立的。張彥遠就曾經自負地稱:“彥遠既世其家,乃富有典刑,而落筆不愧”;“嘗以八分錄前人詩什數章,至其仿古出奇,亦非凡子可到”。雖然他對自己的估計有可能高了一點,從當時書壇的地位影響來說,相差不會太遠。

  在一個電視的書法節目裡看到,有位專家介紹說,古人作書時,毛筆是不斷轉動著的。然後他就比劃,筆杆如何不斷在指間轉。這大抵沒有錯。但筆轉動實際上是一種感覺、或者是下意識。當你在書寫時,起筆落筆,橫直撇捺,或鋪毫重按,或輕靈絞轉,筆尖、筆鋒有了變化,書寫時感覺到了需要不斷的“順過來”、“調正”,控制毛筆的鋒毫,以便書寫出有力度、有厚度、有彈性的線條,達到圓潤勁挺、飽滿有力的效果。筆鋒的運動形式很多,許多都需要自己通過書寫,才能慢慢體會與領悟,得心應手。

  所以,無論寫史或講筆法,言傳身授,都不容易,不能信口開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