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新變化及其實現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4-08-07 08:52:40  


 
  第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認真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以進一步提高農業水土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集中力量推進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到2020年,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其中,“十二五”規劃期間建成4億畝。應優化建設布局,以糧食主產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以及其他糧食增產潛力較大的縣為重點,採取集中投入、連片治理、整體推進的建設方式,確保建一片成一片。應注重綜合治理,把田間灌排工程建設和耕地質量建設擺在優先位置,加強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水土流失,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應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部門協調,增加財政投入,充分發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作用,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各類項目建設按標準化要求建成後要及時確權登記、明確管護主體和經費來源。

  第三,發揮科技支撐作用。近年來,中國農業科技應用步伐加快,通過良種良法推廣、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深耕深鬆、旱作節水、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批穩產高產防災減災實用技術,促進了糧食的連續多年穩產高產。據統計,2012年中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4.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7%,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科技進步已成為提高糧食產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措施。然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在70%~80%,德國、英國、法國等超過了90%,中國還有2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中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和水分生產率僅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60%左右;中國畝均化肥用量達到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化肥平均利用率在3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長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已成為危害生態環境和影響土地質量的重要因素。應大力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做大做強現代種業,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開展高產創建,加強高效栽培、疫病防控、農業節水等領域的科技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實施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

  第四,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既要讓農民種糧有積極性,也要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從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來看,現階段應繼續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並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鈎機制,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增加農民種糧收入的根本出路,應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調動主產區抓糧積極性來看,應建立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確定中央對地方的縱向財政轉移支付時應加大糧食因素的權重,還可考慮以糧食調入、調出量為依據建立地區之間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變“糧食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局面。

  三、 善於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文章稱,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和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階段,人口總量增加、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國外生活方式影響加深等因素共同推動中國食物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全社會對糧食乃至穀物的需求總量遠未見頂。與此同時,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產成本上漲等因素制約,中國農業和糧食產能繼續提高的難度越來越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對農業而言,也要從中國的資源禀賦出發,發揮比較優勢,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糧食進口,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是中國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性抉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