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 |
http://www.CRNTT.com 2014-11-18 11:45:53 |
“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也已經有很大改善 在這次發布自然指數的文章中,專門提到了曾被反覆提及的中國學術論文“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稱這一現象也許正在改變。提到的論據有兩點:首先,中國科學家們在《自然》《科學》兩大著名自然科學雜誌的主刊上,發表的論文也已經越來越多。2012年還排第8名,2013年就排到了第5名。文章中引用的說法還稱,中國還會有更多的重大成果,“很明顯,中國科學家在物理科學等領域正在做出許多突破。”第二點理由則是,在《科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中,18年來首次有來自中國的成果上榜——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這個成果這對探討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等科學問題有重大意義。 除自然指數之外,也有其他的國際科研評價體系對中國近年的科研成果做出了積極評價。例如2014年6月,湯森路透發布了《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列舉了3200多位來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學家,其中111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科研學者。這個數量高居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高於日本。 但為什麼很多國內科研工作者都不認可中國科研成就? 論文多,引用高,與國內學界風氣不無關係 儘管國際科研評價體系對中國近年的科研成就做了不少好評,但讓人意外的是,國內科研工作者似乎並不怎麼領情。兩年前《自然》稱中國在論文及科研方面全球領先時,就受到不少國內學者的質疑。 例如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曾公開表示,國內nature系列論文數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訊》這本雜誌,“有些發在《自然通訊》的中國論文,只能說是‘垃圾文章’。”他認為,《自然通訊》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國以論文數量為指標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國內大批投稿者,發行這份子刊“賺足中國科研的錢”。 多年以來,饒毅就一直抨擊國內科研界盛行“拜雜誌教”,即把文章能不能發在《科學》《自然》《細胞》視為最重要的成果。饒毅認為,國內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大量論文只是在做科技翻譯和微調,是相關高質量國際論文的“附屬品”,而為發表這些論文所做的科研工作,其實只是為科研發達國家研究者做了一些輔助性工作。一些論文即便發在頂尖雜誌上,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科研突破。但“80%的科研單位用雜誌來招人用人,似乎在幾大雜誌發過論文就代表了高超的科研能力。”於是,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發論文”上的成就就顯得非常亮眼了。 除此之外,引用問題也一直被當做“水分”。上海曾有一位理工大學校長質疑說,國內學術圈已形成一種“行規”——論文作者互相約定、互相引用,“你引我幾句,我也引你幾句”,由此把彼此的論文引用率拉上去,取得“互利雙贏”。據稱,某教授不僅讓自己學生瘋狂引用自己,還生造了幾個第一作者寫文章引用自己,造成引用次數居行業首位,成為行內笑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