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當代藝術為何讓大眾看不懂?

http://www.CRNTT.com   2015-01-06 13:14:03  


 
中國當代藝術最終還要符合國人的審美

  對梁克剛的觀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王華祥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當代藝術表達的方式和使用材料、媒介隨著技術進步而變化,與世界同步是合理的,但如果把工具的變化當作藝術評價的標準,就比較荒謬,“當你沒有能力真正去辨別藝術和非藝術或者藝術的質量,寧從使用的手段來判別”。因此,藝術最終還是要回到“對誰說”和“為誰服務”的問題。王華祥提出一個“國內的西方”觀點,“中國有一個自己‘國內的西方’,這個‘西方’比西方對我們的影響要大得多。因為太想成功了,你甚至都不想對中國人說,而自己到底要什麼也不知道。回到美術史來看,上世紀80年代被翻譯過來的文學、哲學是藝術家所依據的,而當時的翻譯家對於當代藝術、現代藝術了解的只是中文的詞語概念,並沒有看到作品,因此中國藝術最初建立的基礎本身很可疑。”

  王華祥認為,藝術還是要接地氣,“中國的當代藝術好像一直在生產一種出口的產品,而不是面對國內的需要。這種局面正在發生,相當多的畫家已覺悟到必須創作出符合這塊土地、符合中國人審美以及與中國人發生關聯的作品,如此,我們的作品也就將不以西方做參考,而是多元化的藝術,從而改變西方把中國藝術當作應聲蟲而加以鄙視和藐視的態度”。

社會學提供資源也造成局限

  與藝術家主動“招惹”哲學相比,社會學和當代藝術似乎有一種和諧關係。但是,蔣安平表示,無論是藝術創作或理論,中國當代藝術一直游離在社會學的淺層層面上,嚴重禁錮了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層理解與傳達,同時因為缺乏深層的人文精神支撐而執著於藝術的對抗,禁錮了自身靈性的發展。

  確實,談到當代藝術,總是繞不過一些標簽——選取與意識形態有關的符號。梁克剛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這些樣式,與其生存處境有關,“中國當代藝術一直處在非正常的狀態,在表現上總是有個針對性,這給了當代藝術創作的資源和目標,但也成為其局限性”。另一個原因則是受到西方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初,西方一些批評家、策展人、收藏家及藝術經紀人來到中國、選擇中國當代藝術時,是按他們的趣味、對中國的想象來選擇的,這種不全面的選擇給部分藝術家帶來了機會和成功,這類作品因此流行起來,反過來這個潮流也影響著國內藝術家”。這種社會學的介入給當代藝術帶來機遇,但也帶來了困境,“不是徹底個人的作品,而形成集體化的、共性的東西”。

  王華祥也認為,社會學這樣的風氣,已經阻礙了當代藝術發展30多年之久。“西方的藝術有一條藝術本體的發展線索,而中國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概念都是外來的,沒有經過體系化地引進。而且中國藝術比較重實用主義,就容易變成社會學。中國藝術家擱置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本已跟世界同步的語言,到了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變成你只要具有叛逆性,就被看成是一種先鋒的、當代的藝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