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霧霾,該怎麼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5-01-24 11:09:09  


  中評社北京1月24日訊/近年來,“霧霾”問題已成為中國大氣污染危害升級的突出標誌。一些霧霾嚴重的城市實施控煤、控車、控油、治污等污染防治措施,確有必要,也有成效,但離實現呼吸上清潔空氣的目標尚遠。而採用車輛限行限購、工廠停工停產等簡單化手段進行治理,不僅容易引發社會矛盾,而且治標不治本。那麼,霧霾到底應該怎麼治理?

  人民日報發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賈康文章表示,談治理,先要搞清楚霧霾的成因是什麼。雖然這還需要大量科研分析,但基本判斷已經可以作出,即明顯與中國國情中如下幾個要點緊密相關:第一,中國約94%的人口聚居於僅占43%左右國土面積的“黑河—騰沖線”(亦稱“胡煥庸線”)的東南方,使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壓力呈現“半壁壓強型”;第二,中國基礎能源主要是國內儲量豐富的煤炭,目前全國電力供應中約80%是需要燒煤的火電,而煤的清潔化使用難度高,大氣污染等負面效應突出;第三,前幾十年,中國在特定發展階段形成了重化工業支撐的超常規、粗放式、外延型快速發展模式,單位GDP能耗系數高,污染因素高度集中而難以有效化解。這些情況可稱為中國能源—環境壓力方面的“三重叠加”,也是在解決霧霾問題中辨證治理、對症下藥的客觀依據。

  在這“三重叠加”中,除了人口分布、自然資源禀賦、發展階段特征等基本上不可選擇的因素,還有可塑性強的制度機制因素,後者存在的缺陷對於霧霾等環境問題的產生難辭其咎。煤、電、油等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及能源耗用的制度安排存在問題,形成了資源粗放利用的不良傳導鏈條。在“從煤到電”(又會傳導到眾多產品)的產業鏈上,一直存在嚴重的比價關係和價格形成機制扭曲,助長了粗放浪費、與節能降耗背道而馳的增長模式和消費習慣。社會主體大多沒有真正把節電、節水當回事,而節電、節水實際上就是節煤降污,就是抑制和減少霧霾。

  文章稱,這些年來,政府在節能降耗方面採取了不少措施。但以行政手段為主的選擇式“關停並轉”,操作空間有限,僅適合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以法規劃定准入技術標準的“正面清單”方式,理論上適用於中小企業,但難免產生防不勝防的“人情因素”和設租尋租,出現種種扭曲和不公,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真正可靠、效果無疑的治理方式,是通過深化改革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長效機制。通過經濟杠杆,讓市場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競爭真正發揮優勝劣汰作用,把低效、落後、過剩的產能擠出去,進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來藍天碧水和清新空氣。

  文章認為,徹底解決霧霾問題,必須抓住可塑、可選擇的機制與制度安排問題不放。有必要從資源稅改革切入,推動電力價格和電力部門系統化改革,進而推動完善地方稅體系和稅收制度的新一輪稅、價、財聯動改革。這一問題其實過去已被廣泛關注和討論,還亟須在聯動改革上形成“路線圖”“時間表”和可行性方案設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