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談談“香港化”

http://www.CRNTT.com   2015-03-17 09:43:10  


 
  政府是土地批租的受益人

  事後我們來複盤,香港的土地制度毫無疑問題是香港高房價(以及因此衍生出來的高生活成本等)的必要條件。在地少人多的背景下,香港政府進一步約束土地供給,加劇了住宅及商業設施的供應不足。香港獨特的土地公有制,使得政府成為土地的擁有者,可以通過賣地來獲得收入,這個時候,政府成為土地市場的利益中人,很難獨立於房地產市場。這時的政府更在意的是每年獲得收入的穩定性,而不是房價的高與低及居民獲得房產的難度。

  以2012-2013年度為例,香港一般性財政收入為3140億港幣,而在此之外的土地收入為862億,是一般性財政收入的27.5%。如此大的一筆收入,政府很難淡定的放任其地價的滑落直至土地流拍。香港一直以低稅率著稱,但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政府通過賣地,變相回收了公眾的收益。

  當然,土地批租並不必然導致高房價,但土地限量供應造成稀缺,是房價上升的主因。《中英聯合聲明》中的50公頃限制是一個偶發的外生因素,以此肇始的土地市場緊缺,保證了地價長期上漲,到2002年時,儘管土地流拍,但香港政府並不急於一時,他寧可不賣地,也不讓地價跌的太利害。

  土地稀缺如何影響經濟自由?

  土地稀缺造成的房價高,原本只會影響地產市場。壟斷雖然會影響經濟效率,但隨著技術進步,總會有創新來衝擊壟斷企業的地位。如果香港是一個真正的自由放任的地區,顯然不用過多的擔心壟斷。

  但土地的壟斷顯然是無法通過技術進步來改變。政府並不是香港唯一的大地主,新世界、新鴻基、恒基等地產商在1970年代後開始收集“換地權益書”和農地,作土地儲備,這些土地可以通過更改土地用途規劃進行住宅與商業用地開發,使得他們成為政府之外的地主。據原新鴻基創始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統計,截至2009年,僅新鴻基和恒基擁有的可供開發的農地就高達527.7公頃,相當於最近15年香港平均年供地數量的7倍。政府對土地供應的嚴格管制,使得土地價格居高不下,只要手裡有土地儲備,做房地產幾乎穩賺不賠。

  問題來了。土地市場壟斷,使得幾大土地儲備的地產商有了的先天優勢。在自由放任、在其它領域不限制壟斷的經濟規制環境中,幾大家族企業(及其地產公司)攜土地的優勢,在住宅建設、商業開發與物業管理上獲利,之後運用財力收購其它資產,從公用事業開始,向衣食住行的行業滲透。香港因為面積小,即使餐飲這種競爭性強的行業,也容易形成壟斷。以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郭氏三兄弟、吳光正及嘉道理為代表的幾大家族企業幾乎控制了全港最為重要的商業機構,包括香港唯有的兩家電力公司、水務公司、煤氣公司、兩家絕對壟斷的百貨公司以及各自為數眾多的上百家公司。一個普通人在香港的一天生活,很難避開與這幾個家族的公司打交道。

  全香港的相當多數企業與個人充當的是為港府與家族企業打工的角色。能夠例外的只有金融業等少數幾個行業,涉及到雇員人數少、惠及人群少,與絕大多數香港人的生活是無關的。同時這些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社會資本密集型,成功與否更多取決於先天因素。而其它行業,在外來人口不停止的情況下,資本侵蝕勞動力的分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我們看到,在金融機構工作的經理和專業人士收入比過去增加,但同樣職位在其它行業例如運輸、倉務、零售和貿易則多數收入倒退。較低薪技術、文職、服務業和非生產性工人,普遍薪金停滯和下降。持專上非學位及學位學歷的雇員,所得月收入的中位數已分別由1999年的1.6萬元及2.3萬元,下降至2009年的1.3萬元與2.22萬元,即10年內間物價上升,市民實際收入下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