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提高供給能力是做強製造業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16-04-15 07:13:22  


做強製造業是新形勢下實現“強國夢”的必由之路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製造業是中國經濟根基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主戰場。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主導力量,中國製造業肩負著由大變強的歷史使命。

  製造業快速發展,較短時間躍居全球第一

  上海證券報發表特約撰稿人梁達文章分析,1。較短時間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建國60多年來,中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5年的40.5%,增加了1倍多,促進中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

  從國際對比來看,1990年中國製造業占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為19.8%,躍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中的比重已達到20%以上,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機械製造業中有4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自19世紀中葉迄今,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歷程,中國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2。國際地位大幅提升

  近十年來製造業的快速發展,直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增強了中國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國際分工地位。2015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7.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5.9%。2013年,中國製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達到40.5%,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地位。在500餘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中國共有10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製造業企業56家(不含港澳台),連續2年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數僅次於美國(130多家)的第二大國。中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不僅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升了國際地位,而且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3。工業消費品生產能力迅速提高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汽車產量由1978年的14.9萬輛增加到2015年的2450.4萬輛。其中轎車1163萬輛,而1978年僅有0.5萬輛;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5年的7992.8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4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5年產量分別達到18.1億台和3.1億台。

  總之,多年來經濟飛速發展使供給能力大為增強,供應市場的商品品種、數量增多,質量檔次明顯提高。市場上吃穿用各類商品琳琅滿目,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極大地滿足了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4。新興工業產品釋放增長潛力,智能製造成為領軍創新驅動的新引擎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新型、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和高端信息電子產品成為新增長點: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161.2%;工業機器人增長21.7%;智能電視增長14.9%;智能手機增長11.3%;自動售貨機、售票機產量成倍增長;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動車組、城市軌道車輛、安全自動化監控設備、電子工業專用設備等產品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快速增長。

  5. 生產大國造就了出口大國

  中國消費品生產不僅能基本滿足國內需要,而且還大量出口,很多商品在國際市場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裝備製造業出口成為支柱。主要表現:

  一是工業出口仍保持增長。2013年至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共實現出口交貨值352986億元,年均增長3.1%。面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外需明顯減弱的形勢,工業出口仍保持一定速度,年工業品出口規模突破十萬億元,是十分不易的。

  二是裝備製造業成為工業品出口的支柱產業。2013年至2015年,裝備製造業共實現出口交貨值228040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的比重達64.6%。裝備類、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代替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品成為出口主力,體現出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下,中國工業出口的結構優化,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逐漸轉向中高端的技術、資本競爭領域。

  三是部分行業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13年至2015年,通信設備製造行業出口交貨值年均增長13.6%,廣播電視設備製造行業年均增長11.1%,電子和電工機械專用設備製造行業年均增長10.5%,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行業年均增長10.2%。事實證明,在外需總體低迷的態勢下,出口的供給側升級仍大有可為;依靠質量提升拓寬國際發展空間;瞄准細分市場取得海外競爭突破;通過抱團出海實現產業聯結共贏,是工業品出口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的可行之路。

  6。產業內部新動能發展顯現活力,技術進步成為工業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

  2013年至2015年,一些新興行業迅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設備製造行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2.2%;通信設備製造行業年均增長20.3%;生物藥品製造行業年均增長13%;電子和電工機械專用設備製造行業年均增長12.4%;電子器件製造行業年均增長12.3%。

  製造業大而不強的主要表現

  文章表示,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中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緊迫。

  1。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

  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領軍企業發展不足。

  首先,中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出口商品長期處於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首位,製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萬億元。

  其次,中國企業在品牌設計、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品牌化發展滯後。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內地僅有29個品牌入選,遠低於美國、法國和日本 .

  2. 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製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專利申請數量大幅上升,2014年中國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23.3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大量的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和高端裝備基本都依賴進口。例如,2013年,中國80%的芯片都依賴進口,進口總額達到了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5%,進口額超過了原油,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活動不夠活躍,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行業領軍企業發展水平與中國的製造業大國地位也很不相稱

  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34.3萬家,工業增加值達到21.07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國內地地區進入“世界500強”的工業企業僅36家,領軍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遠低於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汽車製造,中國企業還停留在國內競爭的水平,難以到發達國家市場上與跨國公司在其“家門口”進行有效的競爭。

  4。在一些行業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處在價值鏈的相對低端

  由於品牌、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掌握在發達國家企業手中,同生產活動相關的本土價值創造非常有限,傳統的加工貿易模式尤其如此。另外,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低端的生產組裝活動面臨來自低收入國家的嚴峻挑戰。當然,必須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升級。

  5. 消費品供給結構滯後於消費結構的變化

  當前消費結構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高檔化以及快速多變的發展態勢,但由於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機制,消費結構變化所蘊涵的信息沒有及時準確地傳遞到有關部門或被產業部門所利用,產業技術的進步受到影響。生產企業適應消費結構和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較差,即使知道市場需要什麼,也無法及時提供。市場供給結構滯後於消費需求的變化,已成為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一大難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