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深度專訪:孫雲談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6-11-14 00:48:04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孫雲(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 束沐)中評社訪問團不久前拜訪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並與台研院師生座談交流。中評社記者同時對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孫雲進行了專訪。孫雲對中評社表示,經過多年來的密切交流與全面整合,兩岸共同利益不斷增加、各種機制不斷健全、共同觀念不斷形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讓“兩岸命運共同體”逐漸形成。此外,他還對新複雜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與兩岸青年交流提出了建議。

  孫雲,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博士,現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兩岸關係重大理論平台執行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出版過《“台獨”理論與思潮》、《台灣政治生態的變化與兩岸關係》、《冷戰後美台關係研究》等多部專著;發表過《建構主義視角下的認同及對兩岸關係之啟示》、《論台灣民眾兩岸“共同體感”的建構》等各類論文60餘篇;主持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等各類項目數十項。

  以下為專訪全文:

  中評社記者:您曾運用建構主義的理論框架對兩岸共同體意識進行過研究。那麼,在您看來,“命運共同體”是什麼時候被引入兩岸關係語境的?為何要運用“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目標?

  兩岸因分隔導致陌生 台民眾認同出現偏差

  孫雲:習總書記近些年來特別強調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因為兩岸就是一個整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國。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海峽兩岸長期分隔,經過日本殖民統治50年,又經過國共內戰,再加上外力的作用,形成了今天兩岸關係的格局。海峽兩岸經歷了不同的政治社會化與不同的發展道路,尤其是因為長期的隔絕,互相沒有來往、沒有交流,兩岸彼此比較陌生,所以兩岸之間相互了解、拋棄偏見還需要一個交流、交往與不斷提升的過程。

  但是,由於台灣從1986年開始經歷“民主化”,1988年李登輝上台後,不斷推動形塑“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文化上、教育上“去中國化”,厚植島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台獨”意識,因而台灣民眾對“命運共同體”概念的認知上上出現了偏差。台灣認為自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大陸強調兩岸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再到2000年民進黨上台,島內“台獨”分離意識不斷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