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汪毅夫:廈門民俗、方言裡的“放生”

http://www.CRNTT.com   2018-10-27 00:31:08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作者 汪毅夫)廈門名刹南普陀寺門前有一口放生池。百余年來,池中放養的水族受到很好的保護和喂養。池畔有碑,嵌砌於池之基墻。其文略謂:“光緒丁未春,菩薩降鸞示,鑿一池為放生,蓋將俾水族生生不已之機,非徒壯寺外之觀瞻也”,文末落款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吉旦,興泉永道劉慶汾、候補道員劉元勛、同知銜楊鵝飛、住持僧喜參。陳士章、楊鵝飛、劉君才、楊在田、王興雲同泐石”。“菩薩降鸞”顯然不是佛門的做法和說法,參與其事的“住持僧”應該不會這麼做、也應該不會這麼說。廈門南普陀寺前鑿池放生不是佛門的宗教活動,而是官、紳、民、僧共襄的民俗活動。在廈門方言裡“放生”讀如hongsing。                        

  然而,廈門另有一民俗也叫“放生”,在廈門方言卻應讀為bangsni 。              

  清人蕭寶芬《鷺江竹枝詞》之《放生》詩有注曰:“俗有老艾未能生育,亦複多納婢妾,每任外交乞種,謂之放生”。此俗出於多子多福之想:“老艾”為求多子而“放”(讀如bang,解除約束也)婢妾“外交乞種”  以“生”(讀 為sni,生育也)子。                        

  實際上,閩南文化複蓋的其他地區如台灣,也同廈門一樣,古來有“放生(hongsing)” 之俗,古早則俗有“放生”(bangsni)之例也。                                      

           2018年10月26日記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