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如何認識真正的台灣史

http://www.CRNTT.com   2019-02-03 00:02:32  


 
  三、清朝積極治理台灣

  “比較”是最簡單的方法。小時候,我們學會比較“哪個長,哪個短”,“哪個大,哪個小”,長大後,我們也會分辨“哪個拿我錢,哪個幫我忙”,“哪個給我從政機會,哪個送我上戰場”、“誰把我當自己人,誰把我當外人”。

  從1683年至1895年,清政府統治台灣長達212年,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漢人移民大舉入居台灣,形成台灣的“大移民時代”。移民入台四處墾荒,形成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墾殖事業,是偉大的“大墾荒時代”。清政府將台灣治理成為人口密集的近代島嶼,可說相當成功。視清政府是外來政權,衹是消極統治台灣,無甚重大建樹的說法,是刻意扭曲事實的偏見。

  清政府初期以國防安全為由,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相較於其它邊疆地區,清廷對於台灣的治理相當認真,派更多的官員來台治理,付出更多軍事開銷,運用各種方法,包括設定地界,規定漢人不可與平埔族結婚,以免利用原住民的女性繼承習俗而奪人財產,穩定漢人和原住民的衝突。

  有人認為台灣的分類械鬥是清廷治理不力所致。台灣的分類械鬥也不比其他地區嚴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分類械鬥,比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的羅漢腳現象,是中國許多邊疆地區共有的現象,開墾失敗的遊民,在邊疆地區到處都是,台灣並不特別。有政治野心的移民,蜂擁暴動,稱皇稱帝,奪取政權,更是任何遠離政治中心的中國領土的共通歷史現象,台灣並不特殊。

  這些邊疆現象也不構成清政府消極治理的證據,反而清政府花費更多的財力、武力,穩定台灣的移民社會,導致移民大批入台,人口大量增加,開墾田地快速擴大,才是清政府積極治理的證據。例如,台灣府的財政一直仰賴福建省補貼,台灣府升格為台灣省仍然要靠福建省補貼;清軍在台灣的密度高於福建,也高於中國全境,顯示清政府對台灣的重視。

  台灣現有教科書普遍認為清廷“為防台而治台”,是刻意扭曲清政府的“動機”的毫無根據之言。畢竟,台灣再怎麼動亂也不會影響北京的清政府,清政府根本不需“防範台灣島民”,把“維安”視為“防台”純是無聊學者的囈語。相較之下,清代中國的同一時期,很多中國移民進入南洋,缺乏清政府軍隊保護,歷經排華暴動,死傷慘重,就沒這麼幸運。

  大清帝國治理台灣著重戰略利益,不讓台灣被海盜或荷蘭、西班牙、日本佔領,威脅中國東南沿海的防衛安全,雖然因國際法知識不足,或國力已衰,讓列強得以佔中國的便宜,但從未思考如何剝削台灣的資源。所有資源都投入維持台灣的內部安定和防衛外敵及海盜,“台灣府”和“台灣鎮”長期需要福建省提供財政補貼,就是明證。台灣對中國大陸最大的經濟功能,是透過移民台灣,疏解福建的人口壓力。但荷蘭人、日本人就完全不同,荷日殖民者毫不客氣地剝削台灣資源,送回去滋養本國人民。有些台灣史學者引用福建官員的說法,指清政府派駐台灣的官員貪污,吏治不彰。清政府治理台灣時期,的確可以列出很多貪污案,但比較日本殖民時期的日本官員像水野遵案、後藤新平的財團案,那種系統性、制度性的貪污,清朝政府的吏治其實沒有那麼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