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 |
中評論壇:新情勢下兩岸機遇與挑戰 | |
http://www.CRNTT.com 2019-02-11 00:03:47 |
未來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簡單談一下風險,特別同意英津兄說的,最主要的風險就是美國。這次美國太露骨高調介入,讓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我們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手從主要是“台獨”分子變成主要是美國,從某個角度看,這樣的風險遠遠高過1995年的台海危機。1995年在美國國會強力支持下,李登輝訪美,但是美國行政系統很不爽。1999年台灣提“特殊的國與國”、2002年“一邊一國”,當時美國不少人心裡其實和我們一樣,都不希望台海出現動盪,所以那時表面風波很大,但有中美兩大力量都反對“台獨”鬧事,所以大家實際上內心是有底的。但這次就不一樣了,由於有中美之間的摩擦。假設美國要升高玩“台灣牌”的程度,那風險就太大了。比如美國有人要邀請台灣地區領導人去訪美,現在有了《與台灣交往法》,就是TaiwanTravelAct,這個可能性就大為提高,美國行政系統現在很可能會順水推舟,把它當作和中國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還有美國軍艦現在越來越多巡航在台灣海峽,如果美國人說他們軍艦遇到颱風了,或者說他們軍艦突然壞了需要靠台灣港口維修,那怎麼辦?現在台灣“國防部”負責人已經公開說了:“如果有必要,太平島是可以讓美國軍人上去的。”我認為這些都是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嚴重衝擊,涉及到算不算對公報中“撤軍”的反動。如果台灣的“總統”、“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能夠去美國訪問,算不算對公報中“廢約”的反動?這些都要界定。還有,我越發感覺到,美國現在越來越強調它的“一個中國政策”跟我們的“一個中國原則”是有本質的區別。也就是說,美國認為它的一些政策,包括這次的《與台灣交往法》中規定的美台高層互訪,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沒有相悖,是可以做的。 第二個風險,是台灣的民粹主義越來越表現為體制內的“公投”。“公投”是體制內的,我的觀察是在一個公民社會比較成熟的地方,多數民眾還是比較喜歡體制內的東西,長期的街頭運動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大規模暴力抗爭不會得到多數民眾支持。以前台灣“公投”的門檻高,這次“公投”的門檻一低下來,就有10個“公投”可以進行,而且7個通過了。還有就是現在台灣“公投”的審議程序跟原來不一樣,現在由“中選會”審議,主要進行程序審,基本不管“公投”的實際內容是什麼,所以以後夾帶“領土、主權”意涵的“公投”,就像這次“東京奧運正名公投”,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台灣。假設其通過了,這又是個很大的麻煩。 第三個風險是經濟上面,選民對國民黨縣市長期望值太高,也可能造成萬一不能如願之後的失望與民意的反撲。我們以前說經濟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現在說經濟是兩岸關係的壓艙石,但也不能把經濟說成是萬能的,尤其中美經貿摩擦還在發展中。還有,台灣炒作所謂的“紅色供應鏈”,這個問題也要慎重處理。所以在處理兩岸經貿關係上,要儘可能給台灣同胞優惠,但也還是要有市場規律基本面,這樣效果會好一點。所以對於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站在大陸的角度,還是要有一種冷靜的心態,靜觀台灣局勢的發展。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