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香港從龍頭跌到車輪 需自我反省

http://www.CRNTT.com   2020-01-18 00:12:44  


 
  三是香港回歸後一度沿襲以往重視海外市場、輕視內地市場以及冀望維持港粵“前店後廠”模式的營商偏好,未能及時協調和發展新的粵港合作關係,乘搭珠三角及內地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列車。80年代起,香港製造業大舉內遷,促使珠三角率先成為中國的“世界工廠”,香港與廣東形成“前店後廠”式的垂直合作關係。可是,到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深圳、廣州以及長江三角洲的上海等區域經濟核心城市分別建立起直接連接國際市場的通道,迅速縮小先前與香港的經濟落差,進而在GDP總量的比較方面陸續趕上香港,香港作為連接珠三角等內地與國際市場的主店地位隨之發生動搖。深港關係、穗港關係乃至粵港關係實際上都相繼擺脫昔日“前店後廠”的模式,朝著希望開創“店”與“店”(即生產性服務業)平等合作的新方向邁進,其中內地一些新興行業還出現與香港競爭和分流的態勢。可是,特區政府及其智囊機構未能及時察覺廣東經濟崛起而啟動的粵港合作新趨勢,仍然將本地經濟發展寄托在維持“前店後廠”模式之上。1998年起,特區政府開始與廣東政府聯合舉行一年一度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但雙方出席的主官一連5年都局限在香港的司長和廣東的副省長級別,實際上缺乏決策主導力。2002年,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吳光正公佈該局“聯盟珠三角,香港添優勢”的對外推廣新策略,希望吸引更多的海外公司利用香港服務平台,到珠三角設廠。這一策略顯示特區政府終於有官員意識到加強與珠三角合作對於香港發展的重要性,惟因人微言輕而成效不彰。直到2003年香港經濟再次陷入困境激起社會震蕩之後,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的級別才提高到廣東省長和香港特首直接會晤的最高層次,顯示特區政府開始重視與廣東的協調與合作。到2008年10月,作為曾蔭權主政的特區政府智囊香港智經研究中心發表《加速粵港經濟整合,打造世界級珠三角都會區》的研究報告,雖然意識到港粵“前店後廠”模式面臨挑戰,卻繼續認為新型的、升級的“前店後廠”模式仍是一種有效的合作模式。而此時,港企在珠三角的“後廠”已經受到生產成本上漲和廣東實施“騰籠換鳥”政策的壓力,一些企業陸續外遷到成本較低的內地乃至東南亞國家。維持港粵“前店後廠”模式的決策最終成為一廂情願的空談,港粵之間需要探索全新的合作之路。

  就在回歸後的香港經濟踟躇慢行之際,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內地城市的GDP經濟總量相繼超越香港,香港GDP長期高居於內地城市之上的領先地位一去不復返。2004年6月,經廣東省政府牽頭倡議,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內地9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首長們簽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顯示廣東有意取代香港而成為更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領航者。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將廣東與港澳經濟的區域合作列為國家發展的國策之一。廣東與香港孰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龍頭,已經不言而喻。

  二、車輪的優勢與隱患

  香港龍頭地位不再,如何重新定位?2014年3月,特首梁振英在北京接受記者訪問時說:香港是國家這輛高鐵很多輪子的其中一個,應該發揮應有的貢獻,國家發展得更好,香港也因此取得更大發展的動力。梁振英將香港比喻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列車的一個車輪,點出回歸後香港經濟地位與角色的大變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