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台灣政治的新特徵

http://www.CRNTT.com   2020-03-22 00:04:46  


 
  這主要在於:第一,從2018年“九合一”選舉到這次“二合一”選舉,“韓流”的兩次出現絕非偶然。從這次韓國瑜的場子看,“韓流”掀起的對衝程度也並不低,選舉態勢已非五五波,但又看似五五波。幾場大規模造勢活動對蔡英文選情產生了實質威脅,使民進黨繼續執政之路遇到勁敵。“韓流”之所以能掀起政治對沖的巨大漩渦,在相當意義上,是韓國瑜陣營確實利用了一直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韓流”所產生的對沖效應,反映了島內社會普遍存在(不是個別存在)的矛盾、裂痕、傷痛是真實的,如階級、世代、地域、南北、族群、政黨、藍綠、認同等,還有庶民與精英、經濟與政治、兩岸關係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多方面的矛盾錯綜複雜、交叉互動、疊加博弈,使台灣社會處在問題叢生、前途茫然的狀態。每一次選舉都是矛盾集中爆發與直接對撞的過程,都會經歷一次社會撕裂的巨大陣痛。韓國瑜以所謂“勞苦大眾”、“庶民階層”代言人自居,一句“台灣安全,人民有錢”也吸引了眾多民眾;這向台灣社會強烈暗示,“韓流”並不是韓國瑜個人的運動,而是一場社會運動。反蔡聯盟、庶民運動是突破藍綠界限的,是各種民怨、不滿的大集合,它顯示出的一定氣勢,有反映人心向背的一面,有反映人心思變的一面。當然,“韓流”的對沖沒能導致蔡英文落選,在對衝力度上也沒能最終衝破藍綠政治結構,但它仍然是一種政治存在、政治現實,也是另一種政治結構。今後,它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缺乏號召人物、缺乏組織條件(是否還有號召人物、組織條件),還有能否與其他社會勢力結合,如搭建藍白組合。

  第二,“韓流”恰恰反映了台灣政治中確實存在政治泛化的背景。顯然,政治泛化是“韓流”興起的重要社會條件,泛化力量對藍綠政治的突破與超越給“韓流”提供了得以發展成勢的歷史機會。韓國瑜沒能最終取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較明顯的是缺少經濟藍知識藍精英藍的穩定支持,未能獲得年輕選民的認同,國民黨整體的不團結(包括黨內初選開局不利),以及趙少康喊話的棄保效應並未發生(來得太晚,都是快閃,也不可能發生)等等。但是,“韓流”本身是跨藍綠的,除了藍營支持者外,“韓粉”中很多是中下層民眾,也就是庶民。韓在趨於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中能夠得到中老年群體的力挺,也是難得的。甚至可以說,韓國瑜除了在國民黨和藍營基本盤獲得支持外,肯定在泛化力量範圍內贏得了支持者。反蔡聯盟是突破藍綠界限的,是各種民怨、不滿的大集合,雖有臨時性質,但還是可能在各類選舉和日常政治運作中起作用的。這就說明,今後“韓流”(如果還有)僅僅依靠國民黨的支持或藍營的支持是不夠的,它需要在泛化的群體中找到更多支持者,在政治泛化中的其他政治力量或政治人物那裡找到盟友。

  第三,這自然提示人們,蔡英文勝選贏得了好看的面子,卻並未解決台灣社會面臨的各種矛盾,並沒有化解民間的疾苦和怨氣,甚至很多問題見不到解決前景。長期孕育在台灣社會內裡的階級、世代、地域、政黨、族群等諸多矛盾,近年來不斷發酵激化,是台灣社會真正的“灰犀牛”,在蔡英文連任後仍可預期無法一一解決。蔡高唱的“主權”、“安全”、“價值觀”,容易在選舉時發揮吸票作用,但不能當飯吃,大多數人還是得回到現實生活中來,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台灣報紙在選後即發表評論說,“天然獨”終將在“悶經濟”的苦果中覺醒。⑩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所提到的諸多社會矛盾,若有哪個矛盾激化並進一步上升為主要矛盾,就會激起久已存在的政治對沖效應,從而影響到台灣政局的走向。

  結語

  本文意在強調,台灣政治並不是鐵板一塊,要全面辯證地看,不能孤立片面地看。“綠大藍小”的結構、政治極化與政治泛化的並存、“韓流”(或“X流”)引領的政治對沖效應,都是顯著存在的事實,也已成為台灣政治的幾大主要特徵。在這次選舉中,它們表現尤為突出、集中呈現,但其演化發展並不僅僅限於此;也就是說,今後這些仍然是台灣政治中要繼續延伸的主要脈絡,它們既分別存在又相互聯繫、既交錯發展又複合博弈,這將使台灣政治呈現出波浪式發展的全景。與此同時,並不排除伴隨著新的“蝴蝶效應”和“灰犀牛效應”適時顯現。就此而言,並不要以為一次選舉結果就框定了今後的政局走向,不僅要看到蔡英文狂勝的一面,也要看到政治泛化已經撕開了藍綠極化的口子,還要看到與其如影隨形的政治對沖效應。在選後回歸經濟面、民生面、公共生活後,社會矛盾如何發酵,政治泛化就可能如何跟進擴張,政治對沖效應就可能再掀狂瀾。在此情形下,藍綠政治版圖的挪移,極化與泛化的複雜較量,經濟與政治來回拉扯,民意流變的續章,都值得繼續觀察。特別是,遇到新的激勵性和擴張性條件時,政治泛化與政治對沖效應更可能疊加驟現,因為其背後都隱藏著一種政治與社會結構,而不是偶見的現象。

  正所謂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今後台灣政治的關鍵看處,是在諸多相互糾纏的因素下能否出現最勇逆行者和最強翻轉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