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新時代中日關係應克障前行

http://www.CRNTT.com   2020-10-23 00:01:02  


  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評論員 郭至君)2020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給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都帶來矚目的劇烈變動,剛剛成為連續在任時間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忽然因病提前辭職,將內閣交付予其在任時的官房長官菅義偉,菅義偉上台後的中日關係將發生什麼變化?日本的對華政策是否會有什麼改變?這些問題都是中日兩國和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我們認為,雖然中日之間仍然存在不少複雜的歷史遺留爭議,但兩國始終是地緣上的鄰居,要構築新時代的中日關係,就應共同努力,克服障礙前行,主要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擱置歷史爭議,管控分歧,使其不成主要干擾兩國關係的因素。

  眾所周知,中日之間存在很複雜的歷史問題和領土爭議,這是兩國繞不過去的“坎”,也是兩國人民對對方態度上的“結”,一點點走偏就可能引發情緒上的對立和非好感。例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剛剛退下來一個月就兩次參拜靖國神社,事後還通過社交媒體聲稱此舉是向日本亡故的英靈表達崇敬之意。此舉即刻就在中國的媒體輿論上發酵,遭到了不少中國網民的批評,給新時代中日關係的構建添加了負面的雜音。另外,中日之間的“島爭”和海洋問題也是日本媒體長時間密集報道的問題。事實上,釣魚島是個很小的無人島,其本身在中國和日本的實際國家利益中處在什麼位置是個微妙的問題,它在當前更多涉及了主權的尊嚴。我們認為,如若要展望未來,不使中日關係在未來交惡甚至再度倒退,雙方就都要非常謹慎、精准認知和管控歷史認識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不應刻意突出,讓它們成為干擾兩國關係發展的阻礙因素,這些爭議在新時代的中日外交中被有意擱置,是個聰明的做法。

  第二,中日人文交流失衡存在誤解需要注意。

  不僅是中日,國際上也有不少數據機構的調查顯示,近幾年來,中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幾乎每年都在上升,但日本民眾對華情緒消極,尤其是青年人對中國較多持負面態度。隨著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流行,日本對中國的負面聲音也在增加。我們注意到,日前參加中評智庫舉辦的“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8周年”研討會的幾位日本嘉賓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日國民好感度互有溫差的事實,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大國化,導致日本自卑的情緒以及反感情緒越來越強烈;二是兩國民眾了解彼此國家的渠道不對稱。據分析,多數日本人都通過電視節目來認識中國,而中國年輕人則更多通過手機、實地旅遊、社交網站和其他互聯網信息來了解日本。所以,多數中國人看到的是日本的實際社會,而日本人則是通過媒體印象,雙方對彼此的認知和目前實際情況有很大差距。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