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汪毅夫:台灣民諺與歷史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21-12-13 00:03:06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作者 汪毅夫)台灣民諺“福建總督管兩省”,常用來諷喻市井、鄉土社會裡愛管閑事之人。然而,揆之歷史真相,“福建總督”其實是“閩浙總督”;台灣建省之前,閩浙總督管閩、浙兩省;台灣建省之後,閩浙總督管閩、浙、台三省。由此可知,有的台灣民諺可以生動地反映民間生活,卻未必能準確地記錄歷史真相。從台灣民諺“福建總督管兩省”,到閩浙總督管轄閩、浙兩省乃至閩、浙、台三省的歷史真相之間,須經過一番正確的的解讀。
 
  台灣民諺“無福不成衙”有一種解讀:“清代,台灣的官吏多數是福州人,此因福州是福建省的省垣,而當時閩、台管轄未分離,所有台灣的州廳縣官大部分是由福建總督、巡撫,從省內揀選,自然上到巡撫衙門的幕僚,下至縣丞衙門的雜員,都充斥了福州人”(吳瀛濤《台灣民諺》,台灣英文出版社1979年版)。這是錯誤的解讀,是誤解。清代職官的迴避制度規定:“督撫以下,雜職以上,均各迴避本省”。本省人不得在本省擔任文職館員(武職和文職裡的教職可以寬限)。“無福不成衙”記錄的歷史真相是:清代台灣府、州、縣學幾乎都有來自福建內地的人士擔任教職,清代台灣各級、各地、各種衙門裡,幾乎都有來自福建內地的人士擔任幕友。幕友(俗稱師爺)不是職官,而是衙門主官私人聘請的佐助人員。台灣民諺“無福不成衙”經過錯誤的解讀,造成不少台灣民眾的誤解,而後又被“台獨”分子用來煽情:“清代不許台灣人當官,台灣的官員都是外地人,台灣人被打壓了幾百年”。由此又可知,有的台灣民諺經過錯誤的解讀,歪曲了歷史的真相,甚至被“台獨”分離活動所利用。

  台灣民諺“有唐山公,沒唐山嬤”記錄的本是清代台灣特定歷史時期的個別現象:清代台灣移民社會階段的初期,個別男性移民同台灣本地女子聯姻。其後人供奉祖先牌位的“公媽廳”裡,供奉的“唐山公“是來自大陸(俗稱唐山)的男性祖先,供奉的“查某祖”即女性祖先不是“唐山嬤”。我注意到,1992年開始,台灣某些學者不在學術刊物討論,而在大眾媒介炒作“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議題。例如,台灣《自立晚報》1992年3月28日載文稱:“漢人初來台灣時人數很少,因此會使用平埔族語言,娶平埔族女子。我們常說,台灣漢人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亦即女性祖先都是台灣本地女子,不是唐山來的”;又如,台灣《民眾日報》1996年11月16日載文說:“台灣省有句諺語‘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也就是說,從唐山來的單身漢都娶土著女。依此算來,在血緣上唐山人只不過占一半而已”。他們就台灣民諺“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做文章,用過度推論的辦法,把個別現象當做普遍現象,把“唐山公”和“唐山嬤”切割開,進而將台灣作為虛構出來的“民族國家”同大陸割裂開來。由此又可知,有的台灣民諺會被某些沒出息的台灣學者直接用為其“台獨”史觀的論據。我記得,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1997年有專文《早期台灣人口性比例問題》,質疑“有唐山公,無唐山嬤”,鄧孔昭教授也有《試論清代台灣的女性移民》《清代台灣漢族居民與原住通婚狀況探析》等文,斥“台獨”史觀之謬。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