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反智社會的民粹主義表達

http://www.CRNTT.com   2022-08-30 00:11:50  


台灣的民粹主義政治是結構失衡的結果
  中評社香港8月30日電/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星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烏合之眾、信息繭房與台灣反智社會的民粹表達》,作者認為:台灣政治晚近20年來快速發展的民粹主義是社會反智傾向的政治表達,信息繭房的建構與增強則為民粹主義提供了思想組織基礎。從根本上說,台灣的民粹主義根源於群體輕信及疏於思考等心理結構特徵,有心者利用這種心理特徵建構起了信息繭房,形成全社會範圍內的觀念對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立性的政黨結構和割裂性的政治生態。民粹主義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政黨政治的運作模式,“我族”與“他族”的邊界取代政績、官箴等成為影響烏合之眾政治支持傾向的關鍵因素。同時,民粹主義與社會的反智傾向相互勾連,互相推動,成為台灣社會和政治生態未來發展的較大變數。文章內容如下:

  近年來台灣的政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民粹化傾向非常明顯。台灣社會的民粹化傾向是一系列群體心理結構和社會心理結構變化的外在表徵,信息繭房的加強以及台灣社會與日俱增的反智傾向才是推動台灣政治民粹化的關鍵因素。自台灣“民主化”以降的幾十年間,島內各政治勢力爭奪的一個重要制高點就是控制社會群體心理塑造的主導權,這是台灣各政治勢力在精神世界的鬥爭與角逐,與現實權力鬥爭相伴相生,是政治生態變遷的重要內容。台灣社會的政治結構經歷了由一元化(國民黨威權統治)到多元化(政黨競爭)再到一元化(民進黨威權化)的變遷過程,群體政治心態也經歷了若合符節的變化,從擁抱信息開放到蜷縮於信息繭房,直至形成目前比較封閉的群體政治心理結構,而這種結構恰恰就是台灣政治民粹化的社會心理基礎。

  一、烏合之眾:理性稀缺的群體心理結構

  台灣的選舉制度以及政治學理論研究大都建立在選民理性的預設之上,台灣社會對於其政治制度的信心與自負也往往來自於這一預設。沿著這一預設出發,一個很想當然的邏輯判斷就是民眾理性或者是選民可以選出理性的公權力機關,從而促進整體社會理性的增加。①在台灣社會,“民意”是一個被神化與泛化的概念,無論是哪個陣營的政治人物,沒有人敢說自己不代表民意。從政治學角度說,民意成為合法性的來源,更可以為政治人物政治行為的合理性背書。也正是因為如此,“民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價值或者叫政治信仰,在台灣政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民意”是台灣政治天然的“神主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