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中國股票市場始於籌資成於投資

http://www.CRNTT.com   2024-07-29 00:02:14  


 
  股票發行以後自然就出現流通變現的需求,因此,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了一些股票交易的場所,逐漸形成了一些區域性的股票交易中心,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後來演變成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當時還有一些電子交易系統,如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NETs系統以及聯辦旗下的STAQ系統。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交易市場的發展,股市的大幅上漲極大激發了百姓的財富夢想,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購買股票後在證交所賣出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於是,企業發行的原始股變得搶手,購買原始股的“認購證”更成為了大家狂熱追逐的對象。1992年8月初,為了獲得500萬張抽簽證,120萬人帶著2000萬張身份證,從四面八方湧入深圳,並在1992年8月9-10日釀成了震驚中外的深圳股市“810事件”。 這個事件也成為了中國股票市場發展的重要轉折點,1992年10月底,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兼任主任的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成立,下設由劉鴻儒先生任主席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中國最高證券事務協調和管理權力機關,負責證券市場的監督管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是中國中央政府正式承認股票市場的標誌,從此,中國股票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此前諱莫如深的股份制改革政治風險大大降低,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由主要著眼於調節政府與企業關係轉入了股份制改革的主渠道。

  儘管如此,理論和意識形態的認識並沒有完全轉變,更沒有統一。企業股份由個人持有,顯然就是企業部分所有權的個人所有或者更直接地說是私人所有。在當時的環境下,股份制和股票市場對當時計劃經濟大一統格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並因此承受著來自意識形態方面的嚴重敵意,股份制“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此起彼伏。這個問題顯然不能細究和深究,但現實的問題是所有企業都面臨困境,都迫切需要資金。“姓社”與“姓資”的問題,如同“白貓”和“黑貓”的問題,能夠解決中國經濟和企業資金問題的“姓”就是“好姓”,但不能在明面上“改姓”。鄧小平先生就股份制和股票市場提出了“不爭論,大膽試”,由國務院副總理牽頭國務院證券委,其主要職能就是根據股票市場發展的需要協調各方面和各部委。這種協調到位之後,國務院證券委使命完成,於1998年撤銷,中國股票市場的監管專由中國證監會承擔。

  發行股票籌集“無成本”資金,對於急需資金的企業和地方政府猶如久旱甘霖,當然也必須處於政府的審批控制之下。為了控制和分配好股票發行的規模,中國政府實行了“額度制”,股票發行額度又成為各地政府和有關部委全力追逐的對象。1993-1994年股票發行的面額額度分別為50億和55億,在這兩年的額度內共有200多家企業發行股票,籌資400多億元;1995年因二級市場熊市沒有下達發行額度指標(瞭解這個歷史的人應當明白二級市場對於一級市場的重要性!);1996-1997年的額度分別是150億和300億,但具體方式從面額管理改為“總量控制,限報家數”,執行的結果是700多家企業發行,籌資4000多億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