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月刊:綠刻意挑撥“仇中”情緒

http://www.CRNTT.com   2024-08-12 00:06:48  


 
  最後,“仇中”情緒嚴重損害兩岸民眾的認識和感情,最終可能導致雙方民意的對決。近年來,部分台灣民眾由“仇中”情緒所做出的種種行為已經導致大陸民眾對“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感覺在逐漸消失,加上“獨派”媒體不斷散播“仇中”言論、激化兩岸民眾的對立,最終可能迫使大陸民眾產生“仇台”情緒。至於近年來赴台陸客的急遽減少,有人歸咎於大陸政府的限制,但事實上,部分台灣民眾“仇中”極端言論激發了許多大陸民眾的反感及反彈,這才是許多大陸民眾不願赴台的主因。換言之,蔡英文當局“完全執政”的政治優勢大大增強“獨派”勢力的政治企圖心,勢必不斷強化脫離“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動作,包括在“修憲”、歷史、教育以及對外等諸領域全面推行“去中國化”的動作,尤其是異己化的文化教育活動,“這些當然會進一步加劇兩岸民意的‘對抗’與‘衝撞’,兩岸民意對抗的結果,不僅對雙方的政策產生重大的牽制與影響,更促使兩岸‘仇中’與‘反獨’的民意衝撞、敵意上升。”⑱

  綜上所述,民進黨當局以及親綠媒體處心積慮地煽動兩岸間的敵視與仇恨,不僅加劇台灣內部越來越對立的社會情緒,也讓大陸看到台灣“去中國化”行動的瘋狂,進而認定台灣內部的“獨派”聲勢已經勢不可擋,從而增加兩岸衝突的機率。事實上,部分台灣民眾的“仇中”民粹情緒已經激起大陸民眾強烈的反彈,對台灣的好感逐步被負面觀感所取代,原本的“反獨”情緒逐步演變成“反台”情緒,開始對來自台灣的人與事進行放大檢視,並發動網絡上的嚴苛審查,要求當事人表態。許多台灣藝人及在陸台商,面對這些壓力不得不進行政治表態,以求獲得大陸民眾的諒解,如吳寶春“中國人”風波等。這些信息傳回台灣,又挑起台灣內部的新一輪敵對情緒,認為這又是大陸打壓台灣的表現,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民粹惡性循環。這種態勢如果無法得以有效的制止,其後果真的很令人憂心。

               四、結語

  面對兩岸實力對比失衡的現狀以及兩岸終將統一的趨勢,部分台灣民眾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甚至是極端的排斥,試圖通過“仇中”情緒這一心理防禦機制把“中國台灣”和“兩岸統一”排除在其意識之外,來否認“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究其原因,民進黨等綠營勢力的刻意炒作、親綠媒體的恣意煽動等已經導致部分台灣民眾堅決拒絕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已誘發出一種對抗性、充滿敵意的心理防禦機制。針對部分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首先,我們需在兩岸問題上保持戰略定力。尤其面對“台獨”勢力的挑釁,更應有足夠的耐心,以真誠、包容與同胞之愛擁抱台灣社會,以增強能夠替代仇恨情感的信任感,進而消除部分台灣民眾的顧慮、疏離感及敵意。其次,持續推動和深化兩岸民間社會的相互瞭解、理解與合作。消弭部分台灣民眾因認知偏差而對大陸產生莫名其妙的敵意,需要兩岸民眾特別是青年面對面、更深入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合作及共同生活的體驗。“具有共同目標的合作活動容易激活初級神經系統的潛意識機制,其作用在於消除敵我分明的劃分”。⑲最後,進一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例如大陸持續出台惠台政策,竭盡全力改善台灣民眾在大陸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環境。從長遠效果來看,這將有助於兩岸的緊密融合,並通過長期融合逐步走向兩岸統一。總之,在高度關注與重視“台獨”在島內的影響性和危害性的同時,我們仍然需要充分理解台灣民眾面對祖國大陸時的敏感心理,以更細膩的做法逐漸化解部分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以更有成效的途徑化解兩岸敵對情緒,進而消解台灣社會的“懼統”情結,以期最終扭轉台灣社會的“拒統”趨勢。

  基金項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國際漢語教材中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建構研究”(21YJA74000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