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面臨增長瓶頸

http://www.CRNTT.com   2008-12-21 09:34:56  


 
            貿易順差不可能繼續增加 

  首先應當看到,外部的挑戰暴露的是內部問題。因為前30年改革開放所創造的經濟奇跡和制度變遷本來并不是沒有代價,也不會無限期地簡單持續。中國確實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迎來了新的大變局:原先支撑增長的因素開始發生變化,許多條件已經改變甚至喪失,有些動力已經衰減甚或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阻礙,這是在改革開放30年的關口不能不客觀面對和冷靜分析的。 

  首先,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巨大的落差,對外開放帶來了驚人的後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然而,到今天這些優勢已經急劇衰減。 

  中外的知識和信息交流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對話和交流仍然重要,但已經失去當初振聾發聵的啓智作用;科學技術差距縮短了,潛在的競爭威脅使技術和市場封鎖的砝碼越來越重;資本輸入的綜合引進作用開始讓位於資本有進有出的雙向流動;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從當年10%以下到2006年起就上升到65%以上,遠超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22.4%)和日本(28.22%),今後很難再有上升的空間。 

  貿易順差的持續增長多年來已經成為對外經濟關系摩擦的焦點,不可能繼續增加和長期維系,外向型經濟和外需拉動的格局改變已經不可避免。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觸發的經濟衰退,只不過加速了這種調整的緊迫性。開放對中國的作用從主要是受益,逐步轉向雙刃挑戰。 

           制度創新的難度在增加 

  其次,中國成功地進行了漸進和增量推進的市場化改革,這在轉軌國家中并不多見,但中國經濟在競爭性領域市場化的程度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能源資源等相對壟斷領域以及如糧食這樣的基本必需品的國際國內雙軌制價格的改革,已經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中國包括普遍民衆在內能否承受國際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經濟社會穩定問題。 

  這些戰略性商品的國內與國際市場價格是完全直接接軌,還是只是政府調控下的間接接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改革是否徹底的問題,而是一個利弊的權衡問題。

  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公用事業乃至醫療、教育領域的競爭性改革,也是同樣的困難和敏感。在涉及這些人切身利益的價格和體制改革中,社會大衆的分歧顯著增加,對改革的支持度會大大下降。在所有制改革方面,中國保持了一個相對強大的國有經濟部分,對經濟穩定和防止兩極分化與社會對抗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其中一些腐敗和低效率的弊病也同樣存在。大規模地降低國家持股比重,是國資改革深化的要求,但證券市場上人們既得的利益結構卻是強烈要求和希望國家資金能够增持更多的股份。 

  更深刻的問題是,在東方文化傳統深厚和法治基礎薄弱的中國,如何能在避免國家主要經濟資源的家族化的同時,解決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也還沒有很好解決的、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情況下的代理問題,仍然面臨根本性的挑戰。因此,無論是在市場化還是產權激勵的進一步明晰化方面,制度創新的難度在增長,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在衰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