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東富西貴”的北京歷史考證

http://www.CRNTT.com   2009-01-15 12:07:41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東富西貴”是對於北京城的一個描述,意思是說,北京城東面有錢人較多,西面地位高的人較多。“東富西貴”的這個說法,並不只是現象描述,而是有歷史淵源的。但是,歷史上最早關於“東富西貴”的描述,與今天人們理解的意思並不完全一樣。“國際在線”發表文章對“東富西貴”之說進行歷史考察。

  “東富西貴”的說法出現於明朝時期,其產生的原因,與大運河有關。隋煬帝當年修大運河時,一定沒有想到居然會給後來的北京留下這樣一個固定的格局。自從大運河建成後,它在北方的終點,就是現在北京東部的通州區,過去叫通縣。元朝時期,郭守敬修了一條通惠河,從現在的頤和園經西直門連到積水潭,再一直連接到通縣的大運河終點。也就是說,元代時期,沿著大運河由南方北運的物質,一直可以經船運到達積水潭,也就是現在北京的後海地區。當時積水潭的水域面積也比今天大得多。元代的大都城,最繁華的地區是鐘鼓樓到德勝門之間的一個區域,今天是一條斜街,當初就是沿著水岸修建的。從事經商的富商巨賈也大多集中在這個地區,因此,元代的大都城並沒有“東富西貴”一說。 

  明代的北京城與元大都不太一樣。明朝北京城的北部城墻,為了方便防禦,比元大都往南退縮了,形成了現在的北二環路。在西北拐角的西直門,由於施工條件、地質條件的限制,城墻沒有形成直角,角度傾斜的城墻將積水潭的一部分攔在了城外,後來叫做太平湖。文革時期老舍先生就是在這裡投湖自殺的,現在已被填平,修起了交通樞紐。只留下一些地名,例如高梁橋。高粱橋這個名字的來歷是因為原來有一條高梁河。

  由於元代修建的通惠河要經過紫禁城,明朝人認為有損皇家尊嚴,於是,來自大運河經由通惠河到達積水潭的水上航運便被切斷了尾巴。從此以後,從通縣方向運來的物資,大都集中在北京城的東部,而不是像元朝一樣,直接運到積水潭。大運河是一條重要的水上商路,其終點附近,都會形成市場,也成為商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北京城“東富”的由來。然而,“東富西貴”在明朝時期,並不完全指北京城的東西兩個方向,而是指崇文門、宣武門一線以南的南城地區的東西兩個部分。大致來說,當時的“東富”是指現在的崇文區,“西貴”是指現在的宣武區。

  “西貴”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由於明朝的朝廷高官不願意與商人為鄰,因此,他們擇地而居就主動選擇了商人較少的南城西部,也就是現在的宣武門以南地區。比方說現在的湖廣會館,曾經是明朝首輔張居正的居所,清朝時,紀曉嵐也曾住在這裡。“西貴”的另一個原因與科舉制度有關。元代早期停止了科舉,後來恢復,但是規模不大。因此來到元大都參加科舉考試的各地讀書人數量有限。明朝大規模恢復了科舉制度,高峰時,來到北京參加科舉最高級別考試的人多達萬人,他們也都集中在宣南地區。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們大多居住在各個同鄉“會館”。宣南地區以外也有一些“會館”,但數量上少得多。中國古代社會一般都把讀書當成最好的出路,因此,讀書人集中居住的宣南地區,自然要比商人集中的崇文地區來得高貴。加上一些佼佼者金榜題名,仕途順暢,便在宣南地區定居,其社會的地位的“高貴”自然是富裕的商人們比不上的。“西貴”還有一個原因與修《四庫全書》有關。清朝花了 10年時間,調集了大批國內一流的讀書人共修《四庫全書》。這些人大都居住在宣南,一些商人借機形成了京城最大的書市,後來演變成文房四寶、古董珍玩的集散地。如今依然保留下來的琉璃廠,就源自當年。文人的筆墨芳香,當年絕對是商人的銅臭無法比擬的。 

  “東富西貴”後來又發生了一些演變。清朝後期,西方人頻頻直達北京,而他們到達北京的路線,大多都是海路到達天津,從天津向西,經通縣到達北京。也就是說,外國人到達北京也是從東方來,這也是他們在北京城東部形成使館區的原因。而且,當年來到北京的西方人,也更喜歡崇文地區的商業氛圍,而不喜歡宣武地區的中國文化氛圍。東交民巷成為使館區以後,大量外國人便居住在東部,以至於現在的使館區也集中在北京城的東部。
 
  那時的外國人就等於富人,似乎更加強化了“東富西貴”的說法。雖然後來也有不少人認為,有錢的外國人才是真正的高貴,但是,有骨氣的中國人大多不接受這種看法。直到今天,雖然北京城的東部顯得更貼近現代化,燈紅酒綠、高檔消費比比皆是,但是,“東富西貴”的印象依然沒有在北京人的腦海中抹去。與當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集中在宣南地區類似,如今的北京城西部,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似乎是沿續明朝時期形成的“東富西貴”的傳統。然而,現代人常常把 “富貴”當成是一體的東西,並不像古代中國人那麼嚴格區分,因此,現在的“東富”,也開始追求高貴,現在的“西貴”也開始追求財富。“東富西貴”如今也只是一種歷史的殘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