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浙大事件:學術受利益集團圈養更可怕

http://www.CRNTT.com   2009-03-17 09:09:42  


 
  近些年來,高校為了彌補學術經費不足,常常鼓勵科研機構直接和企業合作,企業出錢,高校出成果,美其名曰讓科研走向市場。但問題是,許多企業拿錢給高校並不是出於對科學的熱愛,而是為了花錢購買符合自己利益的“科研結果”。而科研機構拿了別人的錢,好些也樂得出賣自己的良知。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科學就這樣成了生產力,只是賠進去了科學的靈魂和公眾對科學工作者的信任。在近些年發生的數起公共安全事件中,幾乎都有科研機構深涉其中,這不得不讓人相信,商業利益這只“看不見的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到學術的嚴謹和嚴肅,並成為學術造假的淵源之一。 

  科學發展需要大量的經費,企業資助科研亦是全世界的慣例,為什麼到了中國,就變成了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肮臟交易?在國外,企業如果資助科研機構進行研究,多數都是通過基金進行管理,如此才能保證企業的利益不會影響到科學研究本身。如果企業直接資助科研單位進行特定的研究,科研單位公布成果的時候,必須公布從事這項研究的經費來源。像美國的煙草公司就曾經委托科研機構對煙草的危害進行研究,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吸煙直接危害人的健康。但由於這些研究本身是煙草公司資助的,公眾和媒體從來不把這些研究當回事。 

  可見,企業特定的資助性研究,必須讓公眾知曉,公眾才會對研究結果有一個合理判斷的機會。而目前國內所有企業資助的研究項目,在向公眾發布的程序中,均沒有強制性規定必須公布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有無利益關係。由此,導致許多科研單位為了獲取研究經費(而這些研究經費科研人員均有比例不等的提成),明目張膽地為企業輸送利益。這不但是一種尋租行為,背後還有著一個比簡單的學術造假更要可怕的利益鏈條。在這個鏈條中,企業出錢,購買的不是科研,而是用來到市場上欺騙消費者的標準和結論。科研單位出賣的也不是智力,而是公眾賴以信任的科研機關的名聲。更令人悲觀的是,種種跡象表明,這一利益鏈條並非目前學術機構中的個例,但在這次浙大處理的措施中,卻並沒有見到任何有關這一方面的自省和反思。一個院士的去留當然事關整個事件處理的公正,而這一利益鏈條能否被公眾認知,進而促進學術機構改正,則關係到整個學術的尊嚴和健康。(王志安 資深媒體人)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