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張亞中:我的兩岸統合七大夢想

http://www.CRNTT.com   2009-04-20 00:15:41  


 
    1993年起兩岸認同開始折裂

  兩岸在認同方面的折裂,大致從1993年李登輝推動加入聯合國開始。李登輝的策略很清楚:只要推動進入聯合國,北京一定會打壓,只要北京一打壓,北京就會被形塑成一個打壓台灣的“他者”。李登輝借用北京打壓台灣,轉而打擊當時支持“一個中國”的國民黨非主流派,同時也藉強化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敵意關係,來鞏固其權力基礎。而其後果就是兩岸認同開始折裂。“台灣意識”這個原本屬於鄉土認同範疇的用語開始與“台灣主體性”連在一起,共同成為兩岸“敵我、他者”論述的工具。

  隨著李登輝在其任內的政治操作,1994年開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與台灣人的比例便發生剪刀型的轉折,而且迄今再也沒有逆轉過。1996年中共的飛彈試射、1999年李登輝主張“特殊國與國”的“兩國論”,都使得兩岸認同分歧擴大。2000年民進黨執政,持續強化台灣主體性的論述與政治操作,並於2002年主張“一邊一國”,2004年與2008年舉辦公投來彰顯台灣與大陸的不同。整體來說,在李登輝與民進黨長達十餘年的政治操作下,兩岸的認同是愈走愈遠。

   2008年3月台灣變天,政治上,兩岸終於暫時擺脫掉走向台獨所帶來的危險;經濟上,隨著而來的兩岸協商為兩岸經貿交流重新開啟新機,兩岸關係看似應該可以風平浪靜,重新出發。國民黨的馬英九先生雖然取得大位,但是由於本身的外省情結、國民黨生態與選舉考量,即使重新開啟兩岸經貿交流,但是在台灣主體問題的論述上仍然不敢突破,馬英九認為,“多(只)談經濟、少(不)談政治”最符合其鞏固政權與選舉的利益。

  馬英九所屬的國民黨,雖然對外宣稱“不獨”,但是也表明“不統”,雖然不走民進黨的“台獨路線”,但是繼續延續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台灣主體“論述路線”。此一結果使得“台灣主體性”不斷強化,也因而繼續拉開台灣對大陸的認同距離,而使得兩岸彼此愈來愈像“他者”的關係。“台灣主體性”或“台灣意識”原本應該只是個鄉土的認同,但是在政治的操弄下,“台灣主體性”與“台獨”隨時僅有一線之隔。

  經過長達15年的政治操作,兩岸認同差距愈拉愈大。台灣著名的《遠見》雜誌在去年十月份的“民眾的自我概念”調查報告稱,台灣人民中已有高達95.9%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只有46.6%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甚至低於對“亞洲人”(73.5%)的認同。在統獨立場方面,67.5%的人民反對終統(即“立刻統一”與“維持現狀後走向統一”)、50.6%的人民贊成終獨(即“立刻獨立”與“維持現狀後走向獨立”)。另外,在“民眾終極統獨立場”方面,有67.5%民眾並不贊成兩岸最終應該統一,贊成的僅有19.5%;有50.6%民眾贊成台灣最終應該獨立成為新“國家”,不贊成的有34.1%。其實不止是遠見雜誌的這份報導,其他民意機構也有類似的民調,而且也反映出同樣的趨勢。

  這份民調反應出“台獨”的底層能量已經愈來愈強。因為台灣有選舉考量,政治人物多有隨勢逐流的傾向,如果台灣內部沒有一股將兩岸拉回“中國人”或走向“統合”的聲音,兩岸即可能愈走愈遠,而未來要將這趨勢拉回來的政治成本也必將更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