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博士自殺與三輪車夫讀博折射教育弊病

http://www.CRNTT.com   2009-05-01 10:29:58  


博士也需要素質教育
  中評社北京5月1日訊/紅網今天登出崔中波的文章“博士自殺與三輪車夫讀博折射教育弊病”。作者認爲:“無論是教育體制中招錄方式的僵化還是素質教育的匱乏,都反映了我國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存在弊病。要麼不能將一些怪才和偏才納入其中,要麼對納入其中的不能進行真實有效的綜合評價。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充實、完善現有學術評價體系,最主要的是對博士入口——現有的考試制度進行改革。”文章内容如下:

  一位人人稱羨的博士,旁人眼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將前途無量、大有作為的人才,竟然這樣謝幕了人生:4月28日,在武漢大學某教工宿舍內,寒窗苦讀十餘載的34歲博士楊志高,用一根電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知情者稱,楊志高自殺疑與博士論文無法通過、壓力過大有關。(4月29日《長江商報》)
  
  昨天公衆還在熱火朝天地討論蹬三輪車的車夫蔡偉被複旦大學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相中,破格讀博的故事,感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教育現實。而今天,又驚聞武漢大學在職博士自殺的消息,這一前一後,一喜一悲,一生一死,都與博士學位有關,都與教育體制密切相連。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不由我們不進行深刻反思,我們的教育體制到底怎麼了?
  
  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蔡偉,因為僅僅是高中學歷,不可能通過傳統的博士生招錄考試,到了38歲,才被伯樂發現,他讀博還是複旦大學派人去教育部活動的結果。可以想見,假如遇不上裘錫圭這位伯樂、沒有教育部的特批,在社會最底層掙扎的他很可能只有當他一輩子的三輪車夫了——至少,在學術界永無出頭之日,國家也可能損失了一位出類拔萃的文學人才。由此可見,僵化的傳統教育考試招錄方式很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而武漢大學34歲的楊志高呢,本身是一路綠燈、光彩耀人、平坦輝煌地走來,保送上大學,考上碩士研究生,又讀在職博士,可謂衆人眼中模範式的“好好學生”、群衆學習的“光輝榜樣”,可最後呢,僅僅擔心論文通不過,亦或加之生活壓力,便走上了不歸路——上吊自殺了。扼腕嘆息的同時,不禁深陷思索,他的心理年齡能够到達他的生理年齡34歲的高度嗎?這麼多年的唯分至上的教育,讓他通過了傳統招錄考試,卻沒能邁過心理的坎兒,可見我們的素質教育的欠缺程度到達了何種觸目驚心的地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