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世界經濟靠甚麼最終避免了大蕭條

http://www.CRNTT.com   2009-09-13 10:28:23  


 
  更重要的是,這段時期的貨幣政策仍受到大蕭條之前的反過熱和反通脹思路的束縛,猶豫而保守,反覆而矛盾。紐聯儲曾堅持以自己的賬戶購買了一定規模的國債,但由於受到了美聯儲和其他儲備銀行的抵制,而救市行動被迫終止。美聯儲僅把目光盯在銀行系統的流動性上,多數聯儲官員認為,市場上有足夠的資金,不需要投放更多貨幣,為審慎起見,貨幣政策應保留餘地。美聯儲固然購買了一些國債,並下調了利率和貼現率,但事實上卻允許了貨幣存量大幅度下降,這部分是銀行大面積破產的結果。

  在這次危機中,世人明顯感受到了理念的轉變。各方都認識到,僅從名義利率等常規指標定義市場流動性狀況,會出現一定偏差,因為即便名義利率不高,但通貨緊縮會使得實際利率高企。有時候,市場短期國債利率甚至為負,這反映的是市場恐慌和信貸緊縮,而不是流動性充裕。同樣,大蕭條時期商業銀行較高的超額準備金率,也不意味著市場不缺資金。在危機救助中,全球央行不僅向銀行系統大規模注入流動性,還通過購買國債等手段激活債券市場。

  很多人會爭辯,央行和監管機構本身也應對這場危機負責。摩根斯坦利的羅奇旗幟鮮明反對伯南克連任,他認為伯南克的確成功地處理了金融危機,但他本人也是促成這場危機的重要推手。在房地產泡沫化時期,伯南克和格林斯潘一起力主推行低利率政策。事後來看,危機前的貨幣政策的確可圈可點。但危機前很少有經濟學家成功預見到了金融危機,中央銀行家只是他們中的一個群體。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新興經濟體成了全球經濟的穩定器而不是放大器。有種觀點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儲蓄過剩,中國和蘇東國家融入了全球化,加劇了全球經濟失衡,並使得長期利率保持在低位,進而刺激了資產價格的泡沫化。但就本質上而言,全球化帶來的是全球化紅利,這在危機前後均是如此。在這次危機中,正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崛起才避免了全球經濟更大幅度的收縮,並對全球貿易構成了支撐。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政策的率先出手並發揮效用,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新興經濟體的率先復甦不僅提振了復甦信心,還帶來了真實的進口需求,全球經濟由此也避免陷入保護主義的漩渦。

  可以說,我們與大蕭條擦肩而過,首先得益於人類知識的積累以及政策執行力的提升。紐聯儲行長蓋特納升任美國財長,伯南克成功獲得連任,不僅是政治平衡的結果,也是對其政策成效的肯定。這讓我們相信,成功的政策的確能有效地降低經濟危機的痛苦。此外,還得益於以新興市場經濟體崛起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在這個被稱為扁平化的時代,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將在未來繼續領先增長。金融危機凸顯了隱藏在黃金盔甲下的人性弱點。危機還會如影相隨。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看上去具備了避免出現大蕭條式崩潰的要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