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無處不在的“城市炸彈”

http://www.CRNTT.com   2010-07-29 10:43:49  


 
  半個世紀前的蘭州石化工業基本也是沿河而建的。但隨著蘭州市城市建設外擴和交通不斷改善,過去相對獨立的“石化城”卻逐漸和主城區連成一片,形成“人包圍廠”的態勢,蘭州市自來水公司的自流溝離化工廠只有100多米。雖然長年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安全健康隱患又時刻存在,生活在“石化城”的市民卻只能接受現實,抓緊備水,就是他們每每應對燃爆事故造成水源污染的措施。

    新興沿海化工廠區:“危險源”生力軍

  石化產業推進“優化布局”,沿海城市項目“汹湧上馬” 
 
  2009年,國務院公布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一《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了要“優化產業布局”,而其趨勢就是向沿海集中。 
 
  事實上,近10年來,廣西、廣東、江蘇等沿海省份早已將化工業作為拉動增長重要手段。大連“716”事故發生的所在地大孤山經濟區,就在稅收、貸款等方面享有政策性支持。就在油管爆炸前一天的7月15日,在大孤山經濟區投資推介會上,就有107個項目簽約,投資總額高達312億元。(據《經濟觀察報》報道)
 
  7555個石化項目多在人口密集區,45%為重大風險源 
 
  大連爆炸事故後,不少批評都指向了石化廠的位置。對此,環渤海地區環境評價技術負責人劉毅稱,“那麼多石化項目,放在哪裡都是環境風險很高”。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曾在調查中指出,全國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 
 
  然而,這些天然高危的項目在各地分散發展,事先有否規劃、是否徹底“排雷”(評估風險),值得懷疑。一名大孤山工人受訪時表示,3年前這片區域沒有石化工廠時基本全是住戶,是廠子建起之後才被遷移到開發區的,但當地化工企業的主要事故範圍依然能覆蓋原大孤山等地部分居民。據項目環評負責人稱,項目上馬前的環評卻主要關注在海上碰撞風險,“沒有太多考慮陸地管道”——而這恰是此次事故的要害,也是與居民安全和健康息息相關的部分。

    “搬不走的城市炸彈”

  安全標準低,無法將重型化工企業從城市中“趕走” 
 
  每次化工爆炸事故和污染事件之後,最常被問起的問題是:化工廠究竟應離居民區多遠?衛生防護距離(物理屏障),幾乎成為化工廠與城市間的最後屏障。在規劃環評還沒被應用前,國家規定化工廠與民居間必須有一個5-10公里的隔離帶。但隨著一項國家標準的修訂,工廠與人的距卻更近了:1987年的“老國標”,事實上比1999年的行標距離更嚴格(遠1/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